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3年01月10日
[中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文章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1期  作者:中国科大党委书记 许武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意味着,高等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必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之所以被摆在首要位置,就是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做人都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建功立业的基础。因此,“立德树人”是历代教育家大力倡导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十八大报告又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一种继承和发展,而“立德树人”的概念更加精炼、内涵更加丰富。

“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道德素养、行为准则、治学态度等等都与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培育息息相关。只有师德建设好了,才能保证教师以高尚的人格精神感染学生,以科学务实创新的学风熏陶学生。反之,师德不端,言行失范,会对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渐确定阶段的青年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必须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不端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业务水平,以及大爱精神和敬业精神。

当前,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尤为迫切和需要。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愈见多元,社会道德生活出现一定程度的失序现象,功利、浮躁、拜金、享乐等现象不断滋生,高校教师作为社会大众的一分子,也免不了受到大环境的深刻影响,不同程度上产生了责任感弱化、个人修养不够等诸多问题。所有这些,都对青年学生的健康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

为此,高校应将师德建设作为育人的生命线,要正视师德建设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本着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从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完善师德建设的制度规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等方面,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从而锻造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队伍。

“立德树人”重点在树新人。育人是大学的第一要务,也是大学存在的基本价值所在。在当今中国,教育更是被提升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今中国高校的根本任务。然而,在大学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却往往存在着“重学业、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个人发展、轻团队合作”等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一些大学管理者在大学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还存在模糊认识,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是事关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大事,“树人”必须“立德”,“树人”是“立德”的目的和结果。只有这样,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才不会成为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的仅仅“作为一个专家”、一个“有用的机器”,而是一个“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具有“对整个人类的责任感”的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因此,当今大学生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青年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与此同时,要强化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理念、阵地、形式等方面的不断创新,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入脑入心,更加扎实有效,从而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为年轻人塑造创新报国的灵魂。近年来,全国众多高校在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了许多与时俱进的探索,不仅继续加强理论传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而且在“推优入党”、创新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等方面多有创新,更注重通过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西部支教”、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科学考察等载体中,在十分具象的活动中,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磨练自己,在实践中历练成长,在平凡中创造伟大。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培养人全面素质的关键阶段,更是坚定理想与信念的关键时期。大学在培养青年学生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应该帮助青年学生走出“自我小天地”,把个人理想和价值实现与国家建设发展结合起来,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大业结合起来,在历练中铸就人生、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报效社会中创造美好生活。

  • 08.21
  • 08.19
  • 08.10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