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3年12月28日
[江淮晨报]从差生到科学家的“逆袭”

  中科大青年学者李传锋教授近来连获大奖,在刚刚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上,他是该校的四位获奖者之一。

  不过,这位“科坛”新秀,成长道路并非一路平坦。李传锋曾因“玩过了头”,考不上初中,他将如今的成就称为“逆袭”。

  “玩过了头”,小升初就没考上

  1973年,李传锋出生在山东省莱芜市的一个农村家庭,农家娃李传锋的成绩一直拔尖,从来也没有“用功”的时候,“上山抓鸟、下山摸鱼,小时候天天就这么过,像个野孩子。”不过他也有“玩过头”的时候,因为“三四年级成绩太好了,不需要用功”,小学考初中时,居然没考上。后来,家人托关系让他以“插班生”的身份坐进了教室里。

  中学时代的李传锋对物理萌生了很浓的兴趣,1990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他生怕与物理系擦肩而过,后来发现中国科大物理类专业最多,于是第一志愿的4个专业全填了中国科大的物理专业。

  刚进大学时,李传锋很紧张,“因为班上同学个个都是佼佼者,还有几个高考状元。”当时坊间流传着“不要命的上科大”,李传锋经常通宵在教室学习,累了,就在金庸、古龙的武侠世界里休憩。

  专攻“科学大牛”争过的理论

  李传锋骨子里喜欢挑战,大三确定专业方向时,选择了当时国内最前沿的量子光学,到郭光灿教授实验室学习,大四结束后正式“分流”到郭光灿院士门下读研究生。

  尽管科研上得到严格的训练,发表了一些论文,但李传锋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做理论,1999年博士毕业留校后,他提出转做量子信息实验研究。

  这时正是中科院中国科大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起步阶段。

  在郭光灿的指导下,李传锋带着几个学生边看文献边尝试建设非线性光学实验室。

  贪玩“好折腾”的天性也在这一时期再次显露出来,李传锋分别牵头搭建了几个实验平台。

  由于各个实验平台研究方向不同,一切从零开始,李传锋好几年出不了好的成果,这让身为实验室主任的郭光灿颇为不满。

  “我当时也很着急,思考了几天几夜,终于想明白了。”李传锋说,要做就选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海森堡等科学“大牛”关注过的问题,对他们争论过的理论进行实验检验。2007年,他们一篇验证LG不等式(宏观实在论)的论文投到《自然·物理》。

  有位审稿人写了很长的审稿意见,对李传锋的实验表示肯定,但又表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需要深厚的物理素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李传锋物理研究态度的质疑,这封信给李传锋触动很大。

  当选《自然》杂志封面故事

  2009年以来,李传锋小组的研究成果开始引起国内外量子信息科学界的关注,“观察到光的波粒叠加状态”被《自然·光子学》杂志选为封面故事文章,并被《自然·物理》杂志“研究亮点”栏目报道,评价其“重新定义了波粒二象性的概念”;“八光子纠缠态”成果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

  “他善于把深奥的理论问题化为简单的实验方案,然后用实验做出来。”据郭光灿介绍,李传锋小组近年来在国际上声名鹊起,目前已经和多个国际著名的理论研究小组展开密切合作。

  回首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历程,李传锋认为,“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他对学生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喜欢物理”。

  晨报记者 于巧妮 通讯员 杨保国

  记者昨日从中科大获悉,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科协会员日暨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上,该校4名教师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另外还有5名中科大校友获奖。

  此次中科大获奖的4位教师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锋教授、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宋卫国研究员、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黄方教授、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彭承志研究员。

  中国青年科技奖是1987年由钱学森、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提议设立的,每两年评选一次,获奖者大部分已经成长为学科和技术领域的带头人,其中40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合肥在线    稿源: 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2013-12-28

  • 08.19
  • 08.10
  • 08.08
  • 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