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月10日从中科大获悉,随着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该校陈仙辉小组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临界温度达到43K(零下230.15摄氏度)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在世界上率先发现稠环芳香烃类有机超导体,并对超导电子相图和同位素效应深入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顺利跻身世界超导研究第一方阵。
目前,超导技术已成功运用于磁悬浮列车、磁共振成像仪器和卫星通讯等多个领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科大始终密切关注高温超导发展,并于1992年成立中科大超导研究所,为我国高温超导领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美国物理学家麦克米兰曾断定,超导体的转变温度一般不能超过40K(约零下233摄氏度),这个温度被称为“麦克米兰极限温度”。 2008年2月,日本科学家发现一种临界温度为26K(零下247.15摄氏度)的新型超导材料。陈仙辉教授获悉后,迅速成立攻关小组,仅一个月后便在国际上率先突破麦克米兰极限,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临界温度达到43K (零下230.15摄氏度)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
在突破麦克米兰极限后,陈仙辉小组又对电子相图和同位素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在相图区间存在超导与磁性共存和超导电性具有大的铁同位素效应,这些现象后来被证明是大多数铁基超导体的普适行为,对理解铁基超导体的超导机理提供了重要实验线索。同时,还在世界上率先发现稠环芳香烃类有机超导体,开辟了稠环芳香烃超导体研究的新领域,对于非常规超导体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先后在《自然》《物理评论快报》等刊物发表。
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统计显示,世界范围内铁基超导研究领域被引用数排名前20的论文中,9篇来自中国,其中7篇来自中科大陈仙辉小组和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团队,表明中科大铁基超导研究已走在世界最前沿。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曾刊发“新超导体将中国物理学家推到最前沿”的专题评述,称“中国如洪流般涌现的研究结果,标志着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强国”。(桂运安)
安徽日报20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