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空缺之后,象征国家基础研究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来了它的新主人。昨天,以赵忠贤、陈仙辉、王楠林、闻海虎和方忠为代表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中科大研究团队凭借“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把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收入囊中。
“得什么奖不是科学探索的原动力。科学研究是一个水到渠成、水涨船高的过程。你有一批人找对了方向,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努力,总会获得有益于人类的发现。”——赵忠贤
京华时报记者梅天一综合新华社
>>研究经历
研究项目曾被日本科学家领先
自然科学奖以关注基础研究,强调原始创新著称。早在1989年,物理所赵忠贤等科研人员凭借“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及研究”就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中科院物理所和中科大研究团队经过长期积累与合作,首次突破麦克米兰极限温度(40K),确定铁基超导体为新一类高温超导体,为促进凝聚态物理学科发展和超导应用的实现做出了先驱性和开创性的贡献。
但是,日本化学家细野秀雄在2008年2月报道临界温度26K的LaFeAsO1-xFx超导体,从时间节点来看确实比中国先行一步。
“当时我们也在进行制备工作,由于种种限制,没能冲上去”,常年从事相关工作的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SC10研究组组长陈根富懊恼地说,他曾在2007年尝试制备高品质的超导单晶样品。
>>学界认可
中国科研强国地位获世界承认
赵忠贤透露,团队早于1994年就开始着手研究类似于铁基超导体的结构,但因未能大胆尝试铁金属而错失良机。“当日本学者有所发现时,我们不会再丢失机会,就毫不犹豫地继续做”。
基于20多年的积累,中国铁基超导研究成果逐渐形成“井喷”,其中包括此次得奖的中科大陈仙辉研究组和物理所王楠林研究组——他们同时独立观测到43K和41K的超导转变温度,证明铁基超导体是高温超导体。
中国科学家在铁基超导领域的突破震动了世界物理界,入选《科学》杂志“2008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美国物理学会“2008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科学》还刊发了“新超导体将中国物理学家推到最前沿”的专题评述。
>>幕后英雄
研究团队成员都曾令世界瞩目
“拿奖既是荣誉,也是负担。拿了奖很不好意思,那么多人做了贡献,我只是替大家拿奖杯”,就像赵忠贤所说的,在五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科学家背后,有着一支庞大的研究团队。他们默默无闻,但都为铁基超导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已经发现的铁基超导体系不断产出优秀论文的时候,物理所的靳常青“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要做出自己的新体系”。他通过不懈探索,找到了第三种全新的超导体体系,引起强烈的国际反响。
第一批“中科院人才计划”入选者丁洪放弃了美国波士顿学院的终身教授职位毅然回国。当时,丁洪在国内的实验室还没有建成,他拿着样品跑到日本完成了测量,首次在实验上提出了铁基超导体的能隙对称性,解决了这个曾在铜氧化物超导体中被长时间争论的问题。
“荣誉归于国家,成绩属于集体,个人只是其中的一分子”,赵忠贤称,这是他们每一个物理所人心中的信条。
>>链接
超导,即超导电性,指当某种材料处于一定的温度等条件下,电流可以在其中无阻地流动。具备这种特性的材料叫超导体。
超导是战略性技术储备之一,它已经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比如,高温超导滤波器应用于手机,明显改善了通信信号;使用超导磁体的磁共振成像仪器为医生诊断病人病情提供准确依据;具备体积小、效率高、无污染等优点的世界上首个示范性超导变电站已在我国投入使用……
“中国嫦娥三号探测器不久前成功登月,中国科学家未来完全有可能利用月夜低温做超导实验。事实上超导早已在卫星通讯等航天领域得到应用。”赵忠贤说。
在国际上,先后有5次10人因为在超导领域的重大研究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京华时报 20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