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4年02月23日
[安徽日报]中科大首次实现无条件安全“比特承诺”

◎打造数据世界的“密封信封”,传送过程不可更改

◎可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金融、安全计算等领域

 
记者2月21日从中科大获悉,该校潘建伟院士及同事张强、彭承志等日前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无条件安全“比特承诺”,这一奠基性成果可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金融、安全计算等领域。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被评价为“密码学界的重要进展”和“该领域的先驱实验”。

“比特承诺”就像数学世界里的密封信封,甲方将数据传送给乙方,在数据传送过程中整个文件处于锁定状态而无法进行更改,只有乙方在收到数据之后才能通过密钥将其打开。随着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缺乏信任的互联网终端之间需要合作,而确保各终端之间建立信任成为保证未来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事实上,如何在互不信任的终端之间建立信任并实现通信是密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而实现无条件安全的“比特承诺”是必须解决的奠基性课题。

实现“比特承诺”要成功建立如下通信机制:甲乙双方为互不信任的终端,甲方可以对某未发生事件做出是或否的预测(即0或1),然后该预测将在事件发生后的某个确定时刻对乙方公布。“比特承诺”的核心在于确保乙方不能在甲方预测公布前窃听到相关信息,同时也必须保证甲方不能在做出预测后修改结果。这样,甲乙双方都可以确信对方遵守了承诺,从而建立信任并实现通信。为实现安全“比特承诺”,各国科学家在过去几十年中进行了不懈努力。其中,经典密码学有两种解决方案,即使用第三方公共平台或利用计算复杂性假设。然而,这两种方案都被证实存在安全隐患,无法实现“无条件安全”。

2012年,剑桥大学的AdrianKent教授提出,只有同时利用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才能实现无条件安全“比特承诺”。潘建伟小组通过其自主开发的高速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和自由空间高速光通信技术,成功地实验验证了这一理论方案,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互不信任终端之间的无条件安全“比特承诺”。这一奠基性成果可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金融、安全计算等领域,并开拓了量子通信新的研究方向。(记者桂运安)

 

安徽日报2014-2-23

  • 08.21
  • 08.19
  • 08.10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