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天神普罗米修斯不顾宙斯的禁止,小心翼翼地将火种偷来, 送给人类, 给人类带去文明。但他可能万万没想到, 这珍贵的火种也会变成无情的火魔带来灾难。幸运的是, 聪慧的人类并没有被火灾吓倒, 反而从与火魔的斗争中学会了一项技能 — —消防技术。
想想看, 当你参观金碧辉煌的故宫,抑或是游览有 “中国画里乡村” 之称的古徽州宏村时, 这些木结构古建筑是如何历经百年风雨, 依旧完好无损地矗立在那里?要知道古人做饭、 照明、 取暖都得依靠明火, 对木结构房屋而言哪怕一丝火星便可化为灰烬。其实奥妙就藏在古建筑的设计中!
古人建造房屋多用防火墙做防火分隔物。墙面不设窗口、 不允许可燃构件外露, 因此可有效阻止火势蔓延, 如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就有此功能; 人群聚居的建筑物间还设有消防通道 — —火巷, 这样既能有效阻止火势在相邻建筑间蔓延, 又为扑救火灾提供方便条件。如徽州区呈坎村在仅仅 0.5 平方公里的面积内, 就建了“三街九十九巷” 。如果留心你还会观察到古建筑的屋顶、 飞檐上往往雕有神兽,称 “正吻” 。神兽口吐金属舌头, 伸向天空, 舌根连接一根细铁丝直通地下。因此正吻很可能既是克火神灵的象征, 又是古代防止雷电火的工具。
说到灭火, 除了利用天然的水源外,古人还会开凿河渠、 打井修池和广备水缸等。明清故宫最为典型: 内外金水河和护城河就是很好的消防水源, 皇宫历次失火都凭 “金水” 将火势扑灭, 功效显著。宫中打了 80 余口水井除日常所需外, 也是一种备用消防水源, 此外宫内设有 308 口消防水缸 — —太平缸。每口可容水 2000升,比古代一辆水车还能装。冬天为防冻, 便用炭火在缸下烘烤。按规定, 冬天皇子皇孙每月供炭 7.5 公斤, 公主 15 公斤。而“太平缸” 享受与公主同等待遇, 足以表明皇室对消防的重视。
如今木结构建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传统消防技术已无法适应钢筋混凝土时代的要求。一群为探索火的奥秘而不懈努力的 “玩火一族” — —火灾研究人员, 成为推进消防技术革新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走出 “象牙塔” , 转化为造福老百姓的科技产品。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 “大空间火灾安全监控系统” 就是成果之一。从人民大会堂到北京奥运会场馆、 上海世博会展馆以及几十个大城市的会展中心、 体育馆、 机场等, 这个被大家亲切称为 “电子眼鼻” 的装置可是发挥了大作用。这个家伙由两种火灾探测器 — — “波段图像火灾探测器” 和 “光截面图像感烟火灾探测器” , 以及一个自动消防炮组成, 能模仿人的眼鼻系统。其中 “电子眼” 可对空间进行实时视频监控,而 “电子鼻” 则是感应系统, 一旦 “看” 到或“闻” 到烟雾, 就会第一时间向系统发回信号。当火苗到达半米高时, 灵敏的自动消防炮会在几秒到十几秒内感应到, 并以每秒 30 升的强度喷水, 短时间内就能将火扑灭。这套 “聪明” 系统日以继夜睁大眼睛工作, 堪称 “最靠谱消防员” 。
高层建筑灭火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目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六所已将它攻克。2013 年7 月,二○六所成功进行了国内首次高层楼宇导弹灭火系统试验。这个系统由原军用火箭弹发射车改装而成, 配备有红外、激光及可见光制导系统,可以精确发射装填有干粉灭火剂的“导弹” ,击穿发生火情的高层建筑窗户,并在房间内部泼洒灭火剂, 从而快速控制火势。另外弹丸内部还装有飞行侦测装置, 一旦轨道发生偏离, 该装置将自动引导弹丸安全着地。相信要不了多久, 这种新型消防车就会普及。
当今的消防技术仍有不足, 但人类对保护家园的那份努力与执着, 必将如同振翅高飞的火凤凰, 为火灾科学家们带来降服火魔的信心与力量。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人民日报201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