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学子南极归来 讲述难忘的科考经历
睁大眼盯海面搜寻MH370
4月15日,在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波折”的航程之后,载着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雪龙号”顺利回到上海。昨天下午,参加此次科考活动的中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孙晨、杨文卿、楼创能三位同学讲述了各自的难忘经历:瞭望十余天搜寻疑似马航MH370失联客机残骸、在格罗夫山捡陨石、在长城站客串“景点拍照留念背景墙”……
最近船只面临搜救任务
3月18日,“雪龙”号已经全部完成了科考任务,到达澳大利亚珀斯的弗里曼特尔码头锚地。按照原定计划,3月21日停靠码头物资补给,3月24日启程返航。但就在3月20日传来消息,在澳大利亚西部海域,有疑似马航失联客机的残骸,“雪龙号”是离搜救海域最近的中国船只。
“船上也有新闻平台,虽然只是简单的文字,大家也都了解了情况,作为普通科考队员,那一天还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参与搜寻工作。 ”孙晨说。
最大航速驶向搜救海域
20日上午,“雪龙号”开始补给,同时正式接到了国家海洋局传来的前往疑似海域执行搜救任务的指令。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雪龙号”仅补给了118吨油料、280吨淡水和十几吨蔬菜,而正常情况下一次的油量补充至少有1000吨。
“船上也开会讨论了参加搜寻的人选,我所在的大洋队全部参与。 ”孙晨说,船上最多有160多人,最终90多人参加了搜寻工作。当天晚上,“雪龙号”就以十六节的最大航速,赶往搜寻马航失联客机的目标海域。
紧盯海面生怕漏掉什么
孙晨记得,到达指定海域后,船上的人分成了早中晚三班。此后的10天里,每天早上7点吃过早饭,他就到驾驶台上去,在一个360度都能看到海面的地方,睁大眼睛搜寻和瞭望。“搜寻是严格分配了任务和区域的,每个人都不敢掉以轻心,因为这一部分可能只有自己一个人负责。每个人都紧紧盯着海面,生怕漏掉了什么。”孙晨说,海面实在太开阔了,起风的时候,眼前只能看到白色的浪花,“真的体会到大海捞针的无奈。 ”
“3月30日,海面平静,看到远方有东西在闪光,大家都很激动。船开过去,发现是一个压扁的矿泉水瓶,很快排除了与马航失联飞机有关。 ”孙晨说,还发现过一个类似渔民捕鱼用的渔网上的浮漂,也不属于失联客机。 “如果有密集的飞机残片,肯定会被发现的,可惜没有。 ”
补给不足结束搜寻任务
“由于船上的物资、油量、食物不可以支撑长时间的搜寻任务,当时大家还讨论过,实在不行的话回到澳大利亚再补给一次,然后再回来。 ”孙晨说,后来,多艘专业搜寻船只赶了过来,搜寻范围也有效地缩小了,“雪龙号”申请撤出了搜寻任务。
3月31日,“雪龙”号结束南印度洋搜寻任务启程回国。
“冰困”时大家很淡定
◎科大学子:孙晨 ◎科考地点:“雪龙号”随船科考
“90后”孙晨正在读研究生二年级,第一次出海就是参加南极科考,在“雪龙号”上待了整整160天。
今年 1月初, “雪龙号”成功完成对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52名受困乘客的救援,却使自己陷入浮冰围困之中。 “那次我具体参加的救援工作不多,帮着翻译传真电报。 ”孙晨说,“冰情不是我的专业,船上有许多海冰专家。不过,我们都知道当时正处于海冰融化期,解困只是时间上早晚的事情,所以船上的人其实都很淡定。 ”
进入格罗夫山捡陨石
◎科大学子:杨文卿 科考地点:格罗夫山
今年读博一的杨文卿,随队进入格罗夫山区域科考,在内陆的30多天里,主要工作是在南极的冰原上捡陨石、采集冰雪样本”。
“格罗夫山地区是一个陨石富集区,我们全队9个人经常一起出动,去捡陨石。 ”杨文卿说,他是第一次参与收集陨石,前几次都是白跑了,无功而返。后来总结了一点经验,一是陨石的表面是褐色的,像油脂。另外,陨石会比较集中在一个区域,找到了一个,在附近往往会找到第二个。就这样边摸索边找,总共捡到了10块陨石。
冰原迷路整整6小时
◎科大学子:楼创能 ◎科考地点:长城站
同样是博士生的楼创能,参加的是南极长城站的度夏考察。
楼创能介绍说,长城站夏天温度在零下5℃到零上5℃之间,“大部分是风雪天,还会下雨。如果需要出站到野外去工作,必须三人以上同行,还要报站长批准,怕迷路。 ”楼创能的工作是采集湖泊的沉积物、土壤类样品,经常要外出。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明明站区是好天气,走出两三公里,就是看不见路的暴风雪,“有一次迷路了,转了整整 6个小时才回到长城站。 ”
第30次南极科考
2013年11月7日,第30次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启程,历时160天、近3.2万海里的航程中,科考队两度参与突发救援。期间先后完成了中山站能源物质的补给运输,泰山站主体工程建设,长城站、中山站改造工程建设,维多利亚地新建考察站地质勘测调查,格罗夫山地区考察,南极半岛与普利兹湾地区大洋调查等任务,还参与了营救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和在南印度洋搜寻疑似马航MH370失联客机残骸的行动。
安徽商报2014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