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雪龙号上三中科大学生回校 讲述南极科考故事
2014年4月18日市场星报
历时160天,航程近3.2万海里,.4月15日,“雪龙”号载着圆满完成科考任务的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回到上海。昨日,参加此次科考的3名中科大学生也回到学校。在中科大东区,记者对这三个“毛头小伙科学家”进行了采访,“挖”出了他们背后的故事。
孙晨:
1990年生,硕士研究生二年级
任务:大洋考察、救援
孙晨,24岁,船上最小的几个人之一。昨日,这位科考中的“小将”重现了“雪龙”号两次国际救援情形。
“2013年12月25日,正在吃饭的时候,‘雪龙’号在前往俄罗斯海途中,接到海上求救信号,俄罗斯籍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困于浮冰中,失去机动能力。‘雪龙’号临时改变计划航线,历经艰辛救出俄船52名乘客。”
另外一次就是寻找马航失联客机。上月底,归航中的“雪龙”号接近最后一个补给站——澳大利亚珀斯港时,接到新任务:前往失联飞机疑似区域进行搜救。在接到任务第二天,“雪龙”号就赶到搜救海域持续瞭望。
杨文卿:
1988年生,博士研究生一年级
任务:内陆考察,采集陨石
内陆队有格罗夫山队和泰山站队。杨文卿所属格罗夫山队共9人,其位置在中山站往南300多公里。“我的个人任务就是生态地质学的考察,包括冰雪化学方面,另外采集一些岩石、生物样本。”
每一天,杨文卿都有需要做的工作,大部分时间在南极的冰原上捡陨石。南极是地球上的陨石宝库,收集陨石是各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内容。“有时间就去捡陨石,出去了十几次,总共捡到10块陨石。”
杨文卿告诉记者,第一次参加南极科考,对于自己而言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也是一种磨炼。
楼创能:
1988年生,博士研究生二年级
任务:长城站,冰雪采样
来到长城站,楼创能给出的描写是:“挺小的一个地方,附近还有智利站、俄罗斯站等,都很小。”
那里,夏天温度在零下5℃到5℃之间,大部分是风雪天,还会下雨。“这里充满着危险,虽然地方很小,但风很大的时候还是会迷路,天气预报只针对站区。有一次,吃完中饭出去,在外面跑了整整6个小时,迷了路。但相比之下,风险性较大的是上冰盖,冰盖下面的构造复杂,表面白茫茫一片,看不出来,可能就潜伏着裂缝。有一次去采集样品,路过冰缝,前面人踩了一下,一条腿下去了,看不到底,还好大家互相拉着,最终有惊无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