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你稍等,我想想……”QQ号报了两个数字就“卡壳”了,孙晨搓了搓衣服口袋。昨日,是孙晨刚回到合肥的第二天,南极和现实生活的切换,他还没有适应过来。从去年10月开始,孙晨和楼创能、杨文卿三名科大学子乘坐“雪龙号”赴南极科考。孙晨属于“大洋科考队”,需要全程在“雪龙号”。在船上历时160多天,孙晨经历了营救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和搜寻疑似马航MH370失联客机残骸。
南极见闻
四米浪将“雪龙号”裹走
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只有100位同行的科考队员,这样的生活方式,让孙晨觉得不太适应。“有一次上岸时,我连学校的区号都想不起来了。”孙晨说,在船上接近半年的日子里,自己闭着眼睛都能“不撞头”,与100多个船上的队友轮流聊了一遍天。
据孙晨回忆,在雪龙号去往南极大陆的途中,要穿越西风带。西风带位于南纬45度至60度之间,常年盛行的西风让海域波涛汹涌,排水量2万吨的“雪龙号”在剧烈的颠簸摇摆中艰难航行。“风浪大的时候,浪花有四五米高,感觉‘雪龙号’就像被裹在一个碗中。”孙晨说,自己大概经过了六到八次西风带,那种感觉已经习惯了。
企鹅一抖身,下起“白毛雪”
每年,南极大陆都会聚集数万只帝企鹅,还有海豹、阿德利企鹅。这给生活枯燥的科考队员们增添了不少乐趣。楼创能在南极生活的时候,常常抽出时间来观察这些小家伙。
楼创能与企鹅的邂逅,在长城站附近的阿德利岛上,这里也是阿德利企鹅的天堂。因为科考工作需要,楼创能获得了和这些可爱小家伙接触的机会。“按照要求,我们不能和企鹅接触得太近,得保持安全距离。不过,这些企鹅却一点不怕人,有时候我们打算远远拍张照片,它们就自己靠过来了。”楼创能说,由于企鹅们正在换毛,且阵容庞大,他在岛上见识了一番“白毛雪”的壮观景象。
没风的南极不算太苦
在此次南极科考中,杨文卿负责的是内陆科考任务,主要采取冰雪样品,其中也包括找寻落在极地的陨石。“我们分两支队伍进入极地内陆展开科考任务,由于经验不足,刚开始常会把一些普通石头当成陨石捡回来。”杨文卿说,与普通石头相比,由于陨石在降落过程中会经历大气摩擦和瞬间寒冷的“冰火两重天”,因此会形成褐色的光滑外表,很容易辨认出来。
“我在中山站,12月的时候那边是夏天,温度差不多零上。深入内陆,夜里最冷零下二十多度,如果没有风,其实日子不算难熬。”杨文卿说。但一阵大风过境,南极就可以瞬间变换一副面孔。“泰山站的气象站能测风速,一个队友告诉我,那里最大的风速,能达到每秒钟56米。换算一下,差不多能有200千米的时速。”杨文卿说。
搜救马航
搜寻马航曾连续7天参与搜寻
随“大洋科考队”全程在“雪龙号”,孙晨在船上的160多天中,经历了营救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与搜寻疑似马航MH370失联客机残骸。接到搜寻任务时,“雪龙号”刚结束科考任务,抵达澳大利亚。
孙晨还记得,搜寻任务下来的很紧急,船刚刚停靠码头就前往指定海域展开搜寻。“每天6个小时,紧盯着海面。”孙晨说,海面实在太开阔了,分不清远方的白浪花是什么东西。在连续7天的搜寻中,他们也曾发现了一些物体,但最后都证实与失联客机无关。
“有一次,我们看到海面有一个反光体的漂浮物,当船开近后发现只是一个矿泉水瓶。”孙晨告诉记者,因为黑匣子会释放出独特波段的信号,自己曾尝试着改造收音机来做信号搜集。
参与营救被困浮冰4日终突围
在参与搜寻失联客机之前,“雪龙号”曾因对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营救被困南极海域,随船科考的孙晨也经历了浮冰中等待突围的四天四夜。孙晨回忆说,当时在营救时,由于海面有冰块,船开得很慢,后来终于顺利靠近完成营救。
在营救之后,“雪龙号”反被困于浮冰之中。“说实话,这几天我并不担心。”孙晨说,那个季节正好是处于雪的融化季节,最多一个月后这块区域的海冰就会融化,船可以顺利开出。正如孙晨所料,4天过后,该区域海冰开始融化,“雪龙号”成功突围。
稿源: 江淮晨报 2014-4-18 晨报记者于巧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