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摘要
以自主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不断转化,是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短短两年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大先研院”)已从一期工程建设期向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期全面过渡,中国自主创新再添强劲动力。
当前的中科大先研院,不仅实现了幢幢科研大楼从一片荒地迅速崛起,更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理念,同时打造出一个连接上、中、下游的“创新丛林”。
“种大树”抢占全球科研最前沿
量子调控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源泉,快速发展的前沿基础性研究有可能带来两个重大的变革性技术——完全保密的量子通信和数据处理能力巨大的量子计算机。其中,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南北干线)的总控中心将落户合肥。目前,项目已正式入驻先研院的“未来中心”,计划于10月底完成干线设备定型。
在攸关国家命运和民族复兴大业的科研领域和产业发展上抢占制高点,是先研院的重要使命之一。包括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项目在内,中科大先研院按照“顶天、立地、聚焦”的原则,顺应未来科技革命的大趋势,服务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和优势,将微电子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医疗健康和量子信息等五个领域确定为重点发展方向,并在这些领域里“种大树”,以抢占下一代先进技术的制高点,从而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批国家级、战略性科技创新平台在中科大先研院应运而生:合肥未来网络城域试验网、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总控中心、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先进技术与产业金融服务支撑平台、微电子产业共性平台等。“这些平台都是在领域和行业内具有独一无二地位的平台,一旦见效,占领的都是制高点,地位无可替代。”该院技术研发与转化部负责人潘学文介绍。
“建森林”优质资源纷至沓来
这个月,中国科大—龙芯中科联合实验室正式入驻中科大先研院。按照该实验室的“三步走”战略规划,成立实验室是第一步。紧随其后,该实验室还将联合开拓中部地区自主CPU市场,进而孵化企业。
该实验室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顾乃杰教授告诉记者,前期,该实验室由企业等投资设立,最终,实验室要实现“自我造血”。“龙芯”,是践行民族自主创新的佼佼者,将做中国的INTEL(英特尔)。
而位于中科大先研院的合肥阿巴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100台3D打印机已经开始量产和销售。“在中科大数名专家教授的带领下,公司成功提出了3D打印‘蒙皮-框架’支撑结构的解决方案,使打印时间和耗材节约了70%左右。”该企业有关负责人介绍,这项技术成果的问世,震动了整个3D打印行业。
通过3~5年的时间,成为3D行业的领头羊,这是“阿巴赛“的愿景。与此同时,合肥全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国强,正带着他的企业团队,在青少年素质教育领域越走越精彩。“依托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撑,企业的创新发展会更有力。”刘国强表示,中科大先研院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据介绍,中科大先研院提出“四个对接”,即对接中科院各研究院所、对接中国科大海内外校友、对接国际优质科教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让国内外优质科教资源在先研院这个平台实现互动与合作。各方资源整合之下,目前,中科大先研院创新单元总数已经达到87家,包括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31家、创新企业56家;通过校企、校所和校友的“三校”合作,培育、遴选先进技术项目166个,先后成立了54家科技创新企业,引进注册资金2.18亿元。5月份以来,先后分4批论证了19家实验室(研发中心)入驻“未来中心”大厦。
“目前仍有大批项目正在或准备申请入驻先研院。”院长助理王兵介绍,但对这些项目,会进行论证和筛选。“‘创新丛林’为所有入驻创新单元提供健康的创新生态环境,创新单元之间也可以实现交流、互动与合作,从而为高科技企业的集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技术动力。”王兵说。
“聚人才”打造高端国际舞台
“先研院将成为民族自主创新的舞台、国际合作交流的舞台和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舞台。”院长助理陈林总结,这里将不断聚合人才要素,聚合先进体制机制要素,中科大先研院正在成为合肥乃至安徽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引爆点”。
陈林介绍,“省院合作,市校共建”,四方创新工作思路和“双主体”建设运行模式,边建设边运行,主动推进科教创新工作,在创新单元建设、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进展顺利,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据了解,由于各类创新平台产生的“吸附效应”。截至目前,中科大先研院已引进信息、材料、工程等领域的科研领军人物和研发骨干40余人,其中国家“中科院人才计划”等高端人才近10人,包括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姚新,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邓力,亚信科技共同创始人、美国IPDynamics公司首席技术官张云飞,创毅视讯(香港)技术总裁叶晖等。
“作为全球著名的顶尖高校之一,中国科技大学有一批专家在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潘学文说,但是同中国绝大多数高校一样,鲜有直接面向实际应用和产业化进行的研究,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等创新单元的,更是少之又少,中科大先研院在科学研究和产业化之间的鸿沟上架设了一座“桥梁”,具体工作仍要靠人才在这里完成。作为中科大先研院这一重要创新探索的配套,下一步有望出台专门指导中科大先研院成果转化的办法,有了机制护航,通过这个平台,高校内“藏在深闺人未知”的变革性科技成果,将越来越通畅地实现产业化路径,发扬光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据了解,目前,中科大先研院首批400多名工程类研究生已经入驻园区。截至目前,已经完成2014年工程类专业580名研究生的招生,其中包括今年首次招生的软件集成、芯片设计专业定制班的70名研究生。另有各类创新单元录用的实习研究生及部分软件工程硕士生等,计划9月下旬入驻园区。
合肥日报2014-8-25 ·本报记者 赵登岩· http://epaper.hf365.com/hfrb/html/2014-08/25/content_28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