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短短两年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已经成为最大化释放创新联合体活力的协同创新平台。中国科大围绕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域,着重打造连接上中下游的“创新丛林”,以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聚焦重点领域“种大树”
“经济转型的前提是产业转型,而实现产业转型的根本在于‘上游转型’,也就是通过原始创新产生变革性技术,再通过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就是常说的‘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上游转型了,产业转型也就顺理成章了。”中国科大校长侯建国院士如是说。
中国科大先研院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和优势,将微电子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医疗健康和量子信息等五个领域确定为重点发展方向,并在这五大领域里“种大树”,以抢占下一代先进技术的制高点,从而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量子调控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源泉,快速发展的前沿基础性研究有可能带来两个重大的变革性技术——完全保密的量子通讯和数据处理能力巨大的量子计算机。目前,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技术验证与应用示范工程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中国科大作为项目法人单位,已在先研院启动量子通信“京沪干线运管中心”建设工作,至2014年7月,运管中心联调测试平台建设方案、用地已经确定。
“争取五到十年内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广域量子通信,为量子通信应用和国家信息技术水平的跨越式提升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产业支撑。”量子通信研发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说。
与此同时,中国科大及相关单位面向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积极开展未来网络关键技术研究,今年5月17日已成功开通“未来网络合肥先导试验网”,核心网络节点和网络管控中心均建在先研院,已实现与北京等其他主干节点的互联互通,合肥地区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已汇入未来网络基础设施,为开展大规模网络实验提供了良好支撑。
中国科大先研院正在大力组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区域级“先进技术与产业金融服务支撑平台”、微电子产业共性平台等一批国家级、战略性科技平台。
对接优质资源“建森林”
“为企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关键在于搭建高水平研发平台,在园区层面打造创新‘发动机’,从而实现要素组合优化和产业深化。”中国科大先研院常务副院长陆守香教授介绍说,基于这一理念,与一般园区侧重于抓市场和生产这两头不同的是,中国科大先研院主张“两头在外,一头在内”,即先研院主要抓研发这一头,和研究所、高校、高科技企业组建各类联合研发平台。
一年来,先研院已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电子学研究所及Intel、微软、阿里巴巴等国际知名企业等共建了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中心合肥分中心、中国科大-龙芯中科联合实验室、智慧城市研究中心、Intel协同创新研究院等30家联合创新单元。同时通过校企、校所和校友的“三校”合作,已培育、遴选先进技术项目162个,先后成立了54家科技创新企业,引进注册资金2.18亿元。
“一两个研发平台能发挥的作用很有限,但20个、50个研发平台放在一起,就会形成集聚效应,从量变到质变,从而形成格局多样、来源丰富、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丛林。”陆守香说,这样的“创新丛林”为所有入驻创新单元提供了一个健康的创新生态环境,从而为高科技企业的集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技术动力。
中国科大先研院积极利用各方优质科教资源,主动挖掘技术创新点,目前已孵化创新企业54家,主要从事电子信息、云存储和服务、大数据挖掘等,开发了近40项新产品,新增销售收入过亿,争取国家、省、市项目49项,先研院已逐步发展形成格局多样、来源丰富、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丛林。
立足国际平台“聚人才”
截至目前,中国科大先研院已引进信息、材料、工程等领域的科研领军人物和研发骨干40余人,其中国家“中科院人才计划”等高端人才近10人,包括英国伯明翰大学姚新教授,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邓力教授,亚信科技共同创始人、美国IPDynamics公司首席技术官张云飞教授,创毅视讯(香港)技术总裁叶晖教授等。
中国科大先研院还特别重视研究生培养,以期为先研院技术创新与产业培育储备优秀人才。“研究生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创业辅导员制,通过校企合作,形成‘特色培养+专业导师+创业辅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先研院首批400多名工程类研究生已经入驻园区,今年9月份还将招收第二批670名研究生。 ·吴长锋·
合肥日报2014-8-28 一版http://epaper.hf365.com/hfrb/html/2014-08/28/content_29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