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联合大学即今天的合肥学院是安徽省唯一一所市直属的高校,也可以说是合肥人自己的大学。当初,这所大学就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联合了省内其他高校共同创建的。而合肥学院的首任校长也是中科大的杨承宗教授。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合肥学院已经成为省内的著名高等学府,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没有他就没有合肥学院
合肥学院的创建,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合肥学院的首任校长——杨承宗教授。没有杨承宗教授的首倡,没有他的身体力行,就不会有现在的合肥学院。
1979年8月,在安徽省高教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科大参加会议的几位同事在中午休息聊天时,有几句话飘进了杨承宗的耳朵。有人问:“你的孩子今年考上大学了吗?”回答是:“别提了,只差0.2分。倒霉透了!”杨承宗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高考择优录取这条很好,但能精确到0.2分吗?0.2分真的就是优与劣的分水岭吗?何况好马也有失蹄时,而那很可能就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他做了一番调查,不同的老师评卷差个几分,非常正常。就此杨承宗萌发了利用安徽高校现有师资、设备,创办一所自费走读大学的设想,他打了一个比喻,正规大学挑走了“奶油”,剩下的“牛奶”还可以吃,能不能创办一所大学把这些取走“奶油”的“牛奶”留下发挥作用,不要浪费掉。
1980年6月13日,方毅副总理视察安徽,并在中科大全体师生职工大会上发表了讲话,他说:“我们需要千方百计地实验和探讨改革的途径,创造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和办法,广开学路。”对此格外敏感的杨承宗深受鼓舞:与其抱残守缺,何不独辟蹊径?遂正式提出了在不增加国家负担的前提下,综合利用合肥地区高等学校的师资、设备优势,创办一所自费走读大学的设想。
1980年6月23日,《光明日报》报道了杨承宗关于招收自费大学生的主张,读者纷纷来信表示支持,教育界人士反响尤其热烈。很快,安徽省政府就批准成立这所大学,而且还请杨承宗教授出任首任校长。
1980年8月23日,合肥联合大学正式成立,全部的家当是从科大借来的一间20平米的房间,几张办公桌,包括杨承宗教授在内的6名兼职人员。
从无到有历经辛苦
学校刚刚建立,一穷二白,杨承宗教授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校名,当时提议的校名有“安徽自立大学”、“星津大学”、“江淮大学”等等。以前抗战时期有个“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合办而成,办学效果很好。而现在这个学校也主要由合肥的中科大、合工大、安大联合出力创办,起名叫合肥联大,充分体现联合办学的精神。
杨承宗表现出独树一帜、锐意创新的精神,实行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改革: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时任合肥市委书记的郑锐兼任董事长,这是对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一种创新;没有校园校舍,所有教学都是“联办”,插在科大、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的教学空当中完成;没有固定的师资队伍,所有的教师都是从合肥地区12所高校中择优聘用,并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学者如任之恭、钱致榕、龚升、杨纪珂等来校讲学,体现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思想。
合肥联大创办之初,实行了“适当收费、不包分配、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后勤社会化”的办学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探索作用,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岗村”, 是新中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
时至2002年,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合肥学院
2003年,学院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从此合肥学院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三十载风雨路途
说到一路走来的合肥联大,该校第一届毕业生、原合肥学院院长蔡敬民先生感慨地说,从领导到教师,无数的人都对此倾注了心血。
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签署协议,把合肥学院确定为中德省州文化交流合作共建项目。多年来,合肥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学院同德国、韩国、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爱尔兰、泰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47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先后派往德国、韩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留学生2000多人,1000多名德国、韩国等高校学生来校学习。
30多年前中科大将黄山路上的这片土地划给合肥学院兴建自己的校区,由此造就了合肥学院的兴盛发展,30年后合肥学院已经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如今,黄山路上的合肥学院老校区已经归还中科大了,而合肥学院搬迁至经开区的新校区。
三十年一个轮回,合肥学院从这里踏出了第一步,现在又要去寻找自己的一方天地,雏鹰离开巢穴,振翅高飞。
合肥晚报201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