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4年09月11日
[合肥晚报]合肥有所“裤子大”(下)
 
  韩荣典,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近代物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70年随中科大一起搬迁到合肥,在合肥度过的40多年的时间里,见证了中科大的奋斗与辉煌,他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科大。

 

不会说合肥话的合肥人

 

“我来合肥已经40多年了,除了不会说合肥话,我就是合肥人。”76岁的韩荣典教授一直把自己当做合肥人,40多年的时间让他深深爱上了这片他曾经工作过、生活过、奋斗过的土地,他一大半的人生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是他的家。

 

韩荣典教授是河北乐亭县人,早年在家乡生活了十几年,随后就到了北京去求学。中科大1958年建校,他是中科大第一届的毕业生,毕业之后就留校参加工作。从1963年到1970年中科大从北京搬迁到合肥,他一路跟随,见证了中科大一步步发展壮大。从创建到南迁,从凋零到兴盛,他的一生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本活校史。

 

韩荣典教授说,他是北方人,刚来到合肥这边有点水土不服。不过那时候也不管这些了,教学、搞科研,一颗心都扑在了工作上,慢慢就适应了。在合肥一下子就过了这么多年,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无怨无悔地为中科大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有很多像他一样当年从北京来合肥的老教授在退休之后都回到了北京安度晚年,可是韩教授却打算一直留在这边。在北京已经没有亲人了,而他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中科大是他工作了一生的地方,是他的灵魂归宿。

 

2011年,韩荣典在中科大第六届“困学守望”教学奖上荣获“育人终身成就奖”,这是对他一辈子的教学生涯的肯定。

 

一定要跟着科大一起走

 

据韩荣典教授回忆,中科大首先是搬迁到安庆市的市委党校。当时中科大的人员要先从北京坐火车到武汉,然后由武汉坐船到安庆。可是由于那边条件太差,仪器设备和人员根本容纳不了,完全无法开展工作,两三个月之后又搬迁到合肥来。韩教授是在中科大搬迁后期直接从北京来到合肥的,整个搬迁过程困难重重,仪器设备大量损失,教师骨干等也流失一半以上,到了合肥这边也要面临艰苦的工作环境,一切从头再来。

 

原本按照韩教授的家庭情况是可以留在北京不来合肥的,可是为了响应中央的号召,他毅然决然地来了。韩教授的母亲重病在床,需要人随时照顾,学校里也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考虑让他留在北京。可是韩教授心里有一股劲,有一种年轻气盛的气势,他热爱科大,决不能让科大就这么垮了,所以他一定要跟着科大一起走,为了科大奋斗下去。就这样他告别了北京的家,告别了自己的父母,带着梦想与激情,与科大一起南下开始新的奋斗历程。

 

那些年艰苦奋斗的日子

 

南迁的中科大几乎是从零开始,很多人受不了艰苦的条件调回北京了。到合肥后只剩下三四个教授,七八个副教授,其他的都是助教。用韩荣典教授的话说,“剩下的都是中科大的坚定分子”,正是这些人扛起了大旗,凭着心中的一股锐气,以“抗大”为榜样,咬着牙把学校办了下去。

 

安徽省政府将原先的合肥师范学院整体搬迁至皖南,然后将校区和银行干校的校区一起交给中科大,作为中科大的原始校址。韩荣典和他的同事们就在这里开始了他们扬帆起航的征程。虽然早已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可现实的困难还是让他们举步维艰。韩教授说,来合肥的第一个夏天是最难熬的,“以前在北京没有经历过这样高温的夏天,这边的夏天太热,简直没法活。”当时银行干校楼顶上两边各有一个大的平台,一边是男士用的,一边是女士用的,每天晚上睡满了纳凉的人,一边忍受高温,一边还要被蚊虫叮咬。

 

由于校舍紧张,很多仪器设备都只能堆放在走廊上,实验室稀缺,没地方做实验。韩教授和同事们把楼梯下的小空间改成了暗房,把一层楼的两个厕所留一个,另一个改成实验室,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抓教学,搞科研。当时合肥物资条件匮乏,尤其是工业落后,韩教授说,有的仪器上的螺丝损坏了,找遍合肥都买不到,还要托人从北京买了送过来。在那么落后、艰难的条件下,他们也没有放弃……

 

韩教授说,当年从北京来到合肥,得失问题,正确与否,都不能做简单的判断。无论如何,他从来没有后悔来到这里,虽然困难重重,可是历经磨难终见彩虹。现在的中科大是中国科技人才的摇篮,是他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共同创建的世界一流大学。他以一个科大人的身份自豪,这里是他的学校,是他的家。

 

合肥晚报2014-9-11□蔡威 李云胜/文 丁继圣/摄

  • 08.19
  • 08.10
  • 08.08
  • 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