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4年10月10日
[文汇报]庄小威无缘诺奖引发关注和争议

  华裔科学家与一名诺奖得主研究成果相似

  庄小威无缘诺奖引发关注和争议

 
昨天化学奖宣布后,许多科学家都提到一个本可能出现在领奖台上的名字——庄小威。由饶毅、鲁白、谢宇主编的微信公众号《赛先生》随即发文表示:“华人教授庄小威的工作在物理原理上与贝齐格完全一样,而且他们发表论文的时间也一样,厚此薄彼令人费解。”
 

仍有希望冲击诺奖

    

庄小威是华裔生物物理学家,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聘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庄小威所做的研究,正是用荧光光谱和显微技术分析单个分子或粒子的运动表现,这在理念上与昨天揭晓的化学诺贝尔奖完全吻合,而在方法路径上,也与新晋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如出一辙。

  

2006年,有三个实验室都独立实现了利用荧光分子的可调控性来做单分子的精确定位,然后再使用图片重组的方式得到超分辨率显微镜图像,这三个组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贝齐格、赫斯(Samuel T.Hess)和庄小威,最终贝齐格拿出了“棕榈树”(Palm)显微技术,而庄小威拿出了“暴风雪”(storm)显微技术。两者的细微不同之处在于激发荧光材料的使用上,贝齐格用的是光敏蛋白,而庄小威用的是荧光染料。

  

有网友认为,正是由于庄小威论文发表时间上晚于贝齐格才与重视原创思想的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但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谭砚文却认为,两者论文发表只有2个月的时间差,在科学上应处于同一时期。

  

尽管同一项技术被再次授予诺贝尔奖的希望渺茫,但庄小威并非毫无机会。国家蛋白质中心工程师于洋指出,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目前大多只用于固定细胞,在活细胞上的尝试较少,目前另外两个小组在做出原创性成果后,技术上“后劲”已显疲态,而庄小威及其弟子黄波等却开始调整这项技术,使它可应用于活动细胞,并尽可能缩短成像时间,其后续成果仍有望冲击诺贝尔奖。
 
显微镜研究翻开新篇章

  

  

紧随黑尔的STED这项开创性工作之后,世界各地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内陆续出现了一批高分辨率的显微镜技术。例如,由珍妮莉娅法姆研究学院的物理学家兼工程师MatsGustafsson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了结构光学显微镜(SIM)。

  

SIM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一系列光成像的图案对低分辨率莫尔条纹形式的精细结构进行成像,此类图像是采用其它技术所无法观察到的。然后再由计算机处理、分析这些条纹中包含的信息,最终就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同年,Gustafsson小组得到了HeLa细胞中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图像,他的图像相比传统显微镜的图像来说,在测向上的分辨率提高了2倍。随后,该小组又使用非线性技术将整体分辨率提高了4倍。

  

2006年,超高分辨率显微镜研究行业翻开了新的篇章。埃里克·贝齐格、哈罗德·汉斯以及庄小威等数个科研小组几乎同时报道了他们提高显微镜分辨率的科研成果。

  

此后几年,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在,生物学家已经能够使用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在纳米水平上观察细胞内部发生的生化变化了。以往那些大小在200nm至750nm之间的模糊泡状图像再也无法对他们造成困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安装了这种最新型的显微镜并投入了使用。

  

可惜的是,这位工程师过早去世,失去了候选诺奖的资格。

  

  本报记者 沈湫莎 文汇报2014年10月9日

  • 08.21
  • 08.19
  • 08.10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