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4年10月30日
[新安晚报]南极科考再出发 科大学子没掉队

两人月底登雪龙号科考船,另两人直接飞赴南极长城站

 

前不久召开的2014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传出消息,雪龙号科考船将于10月30日从上海再次出发,执行我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记者了解到,今年中国科大还将派出4名学子参与考察。离出发时间越来越近了,这几位学子也是充满期待。昨天他们跟记者分享了激动的心情和任务前期准备工作的情况。

 

四学子分两路奔赴南极

  

一直以来,南极科考队伍中都有科大人的身影。科大极地环境研究室的谢周清教授告诉记者,今年该实验室还将派出4名学子参与南极科考。

 

  其中,该校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马天鸣,将赴昆仑站执行南极冰盖与气候变化的考察;硕士生王建成作为大洋考察队的一员,将一直在船上开展海洋大气环境化学的调查工作,他们两位将随雪龙号本月底赴南极。另外还有两名研究生包韬和杨连娇,将于今年晚些时候乘飞机赴南极长城站,开展生态与环境考察。

 

  据介绍,马天鸣和王建成将在明年4月份回国,待足159天;包韬和杨连娇的行程还没有最终确定,预计在长城站工作两三个月时间。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相关人士介绍,考察队这次将在南极昆仑站开展深冰芯钻探工作。除了南极内陆考察任务,雪龙号还将前往罗斯海维多利亚地难言岛,继续开展我国新南极科考站选址考察,为期7天。

 

已做好晕船的心理准备

 

  正读研二的王建成是蚌埠人,他从小生活在内陆地区,鲜少坐船。不过作为大洋科考队的成员,这次他将直接乘坐雪龙号出海,在船上待五个月时间。晕船是他将面临的最大挑战。“我听去过南极的师兄们说,去往南极大陆的途中,要穿越西风带。西风带位于南纬45度至60度之间,常年盛行的西风让海域波涛汹涌,人肯定会有些难受。”此外,王建成还听说,雪龙号在靠近南极浮冰区破冰前行的时候,人也出现晕船的症状。“慢慢适应呗,船上肯定也会有办法。”王建成很乐呵,他并不担心即将到来的挑战。他说,在正式上船前,可能还会有一个集训。

  

王建成说,此次他的工作主要是在船上采集空气样本,此外还会采集少量海水样本带回来,用来研究污染物的扩散情况。”“

  

5个月待在船上,意味着春节要在船上过了,到时候只能打电话或者发邮件回家。虽然少了一次与家人团圆的机会,但想到可以去南极,王建成还是充满期待。

 

专赴西藏参加相关训练

  

与一直要呆在雪龙号上的王建成不同,马天鸣要到位于南极内陆的昆仑站开展考察,那里海拔4000多米,因此对体质的要求就更高了。今年七月底八月初,他就跟随来自其他科研院所等机构的队员一起,去西藏参加了为期两周的高海拔适应性训练。“我们一开始先在拉萨进行登山及攀岩训练,然后转至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高山训练基地,由当地登山队资深教练进行专业的高海拔适应训练。”马天鸣说,训练是为了让科考队员需具备一定的高山适应能力,因为昆仑站的海拔和西藏差不多,所以将训练地点选在西藏。

  

马天鸣告诉记者,在刚到拉萨以及羊八井的第一天,他出现了轻微的头痛,但到了第二天就缓解了。“所以我的身体素质是可以承担科研任务的。”他说,此次自己的任务就是采集冰样和雪样,为研究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变化提供帮助。

 

期待能跟企鹅拍张合影

  

包韬和杨连娇的任务是前往南极长城站进行考察。“我们将从北京坐飞机到智利,然后再转机去长城站。”包韬说,他们目前还在跟长城站沟通,预计今年12月中旬能够成行,并在明年二三月份回国。

  

包韬说,他的任务主要是采集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并采集苔原的表层土壤,“在当地采样的结果,可以用来研究全球温室气体循环变化的新规律,以及全球变暖对南极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此外,杨连娇的任务主要是采集企鹅粪土的沉积物。

  

虽然离出发还有一段时间,但两个人都已经对即将工作的环境有所了解,比如长城站条件很好,不仅实验设施齐全,室内也是有供暖的,“听师兄说,我们去的时候是冬天,外面大概零下10摄氏度左右,而室内只要穿秋衣秋裤就可以了。”包韬说,听说那里还有娱乐健身设施,还能打羽毛球和乒乓球呢。”“

  

作为四人中唯一一名女生,杨连娇还有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跟可爱的企鹅宝宝合张影。“听说为了保护它们,人不能靠太近,那就远远地拍一张吧。”杨连娇说。

徐腊梅本报记者陈牧马天鸣(右一)向其他科考队员学习GPS的使用。(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201年10月22日

  • 08.21
  • 08.19
  • 08.10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