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提出2030年左右将建成全球化量子通信网
新华网合肥11月2日电(记者蔡敏、徐詹)首次在中国举行的“2014量子通信、测量和计算国际学术大会”(QCMC)2日在合肥开幕,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国际量子科学界专家学者参会。中国学者在会上提出,将在2030年左右建成全球化量子通信网
量子信息因其传输高效和绝对安全等特点,被认为可能是下一代IT技术的支撑性研究,并成为全球物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焦点领域。作为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领域最知名、影响力最大的国际会议,这是两年一度的QCMC首次在中国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潘建伟院士担任会议组委会主席。
4日晚,大会还将颁发量子信息领域的国际最高奖——国际量子通信奖,该奖授予在该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迄今为止已有20多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2人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3人成为沃尔夫物理学奖获得者。2012年,中国科大潘建伟院士荣获国际量子通信奖,是目前夺得该奖的唯一华人。
10余年来,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物理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引领国际的重大前沿突破,量子通信更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尖端技术。2011年,中科院启动了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力争在2016年左右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在2日上午的学术报告会上,中国学者介绍了这项工程的最新进展。目前,基于在我国青海湖等地进行的多项成功实验,卫星的主要技术攻关已经完成,项目正在整体稳步推进。他们提出,到2020年实现亚洲与欧洲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届时联接亚洲与欧洲的洲际量子通信网将建成。到2030年左右,将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2014年11月02日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