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5年03月29日
【澎湃新闻网】中科大迎来第九任校长万立骏,系海归院士的杰出代表
澎湃新闻实习记者 钟煜豪 记者 李闻莺 综合报道
 
  空缺近2个月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校长一职获补缺。
  据人民网消息,3月27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了全校教授干部大会。会上中组部有关负责人宣布,中国科学院院士万立骏出任该校校长。
  万立骏是中科大建校56年来的第9任校长,也是近20年来第一位“空降”校长。上一次“空降”,还要追溯到1988年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谷超豪转任中科大校长。
  和此前新上任的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一样,万立骏也是化学背景出身,3位来自国内顶尖高校的校长也由此被组成“化学三掌门”。
  据人民网报道,1月28日,时任中科大校长的侯建国履新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此前在中科大工作20余年,其中包括6年多的校长生涯。
  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万立骏1957年7月出生于辽宁大连,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等。
  1982年,万立骏本科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毕业,1987年6月在大连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6年,他日本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研究员、日本东北大学及北海道大学的助理教授及访问教授等。
  上述官网还介绍,万立骏长期从事物理化学、电化学、能源材料与电源、纳米科学技术等相关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2004年2月至2013年1月期间还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分子科学中心主任。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万立骏一直被外界视为“海归院士”中的杰出代表。
  据中新网报道,2014年5月8召开的北京市侨务工作会议上,万立骏还被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京华奖”。
  2014年5月,《中华儿女》曾这样描述万立骏给外界留下的印象:一副眼镜,谦和的微笑,睿智而儒雅。
  报道还称,万立骏出生在辽宁省新金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回到农村,瘦弱的身体挑起近200斤的重担,一走就是几公里,不到一年就被评为可以挣一等工分的社员。
  繁重的劳作之余,万立骏渴求知识,仍挤出时间学习和提高自己。他在乡村小学教过书,在新金县双塔公社做过几年报道员和广播站编辑,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7年,高考恢复,万立骏的人生也迎来重大转折。他顺利考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
  “当时对自然科学了解很少,也不清楚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只是当时理工科比较热。”万立骏坦言,如今回头看,选择这个专业其实有很大的盲目性。
  在大学期间,万立骏成绩优良,还一直担任机械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1982年,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吉林省邮电工业总厂,成为工厂工具科热处理班的一名技术员。
  《中华儿女》还介绍,工厂的条件比较艰苦,万立骏一边抓工作,一边也不放松学习。
  东北的冬天零下30多度,下班后暖气就停止供应了,万立骏学习到夜深人静后,靠着两床厚厚的棉被和一台电炉子度过寒冬,又成为了工厂的一名夜间义务“值班员”。
  在生产工作之余,万立骏对于文学和文字的热爱也一直保持着。当时,他手里有一本英文儿童读物,就利用业余时间把这本书翻译成了中文,虽然这本书并没有出版,但这段美好的经历一直留在回忆里。
  1983年,《长春日报》向社会公开招聘记者和编辑,喜欢文字的万立骏也报名参加,并凭借深厚的文字功底被顺利录取。向工厂请求调离的时候,领导却舍不得他离开。
  得知万立骏的爱好后,单位领导特意把他调到邮电管理局政治部组织宣传处工作。这里的工作环境比工厂大有改善,但万立骏并没有放弃他的人生理想和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此后,万立骏又考回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的材料学家和晶体学家郭可信院士,从事透射电镜和材料表面离子镀膜技术的研究。1987年硕士毕业后,他进入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材料工艺研究所担任讲师。
  作为一名技术性人才,万立骏深感中国在某些研究领域和国际水平的差距。1992年,他带着妻儿远赴日本仙台,在日本东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了电化学和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的研究。
  “他不是最聪明的,但非常勤奋”。2013年12月,《人民日报》曾在一篇报道中援引一位万立骏同学对他的评价。
  报道称,由于万立骏是公派自费留学,选择的是没有太多奖学金的课程博士,经济拮据的他要靠打工来维持学习生活。从豆腐坊小工到快递员,再到搬运工。虽然很累,但他内心却并没有觉得苦。
  经过三年的努力,万立骏获得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进入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JST/ERATO)任研究员。他还在北海道大学触媒化学研究中心为表面分子化学大泽研究室建立电化学STM研究小组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随后又调入东北大学任助理教授。
  据《人民日报》报道,在日本,万立骏心系祖国。他曾这样问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
  1998年,万立骏入选了中国科学院"中科院人才计划",成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一员。
  回国后,万立骏首先面临的就是国内外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
  《中华儿女》报道称,万立骏刚回国时,每月的工资和补贴加在一起只有3000多元。他的夫人没有工作,儿子入学要他到学校“求情”,全家在北京落户也需要他到处奔走。
  当时,中科院化学所的周围还是泥土路,每到春天就刮起黄沙。万立骏全家住在42平米的旧宿舍里,没有条件洗澡,下水管也经常不灵。科研条件也不尽人意,很多化学试剂和实验材料,甚至实验用的气体和水都达不到研究的要求。
  克服种种困难后,他的简历增加了一连串的成就和荣誉: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奖;应邀担任多家化学和材料领域顶尖学术杂志的编委或顾问编委,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等;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引用超过1万次。
  2009年,万立骏当选中科院院士。《科学时报》在采访他时写到,和众多科研工作者一样,万立骏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格外低调和谨慎。
  他曾对该报记者说,“如果你非要问我当选院士的感受,那只有一个:压力非常大。”
  在万立骏看来,当选院士后,不仅要保持研究工作在本领域的地位,还要进一步拓展研究方向,才能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学工作者。”这是2010年《国科大》期刊(隶属中国科学院大学)对万立骏的报道。
  报道中,万立骏严谨又刻苦,敏锐而体贴。他有着难得的平和心态和坚韧精神,也对如何培养研究生有更多的看法。
  万立骏认为,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学生各有特点,有的可能动手能力较强,有的可能更善于思考,有的可能勤劳一点,但他们都是优秀的,都是人才。看到学生的优点,对于一位老师很重要,而宽容心则是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潜能的前提。
  “现在的学生压力很大,承载着来自家庭、社会多方的期望,还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都超过了他们所能承载的负荷。”万立骏表示,愿意与学生多进行交流,在他们的生活学习问题上多一点关心,让他们每天快乐的工作和生活。
  而在同事和学生眼中,万立骏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中华儿女》在文章中写到,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晚上12点,带着学生通宵达旦地做实验更是常有的事。身为院士,他直到现在还保持着亲自给学生改文章的习惯。
   2009年国庆节期间,万立骏带着布满血丝的眼睛一直在办公室工作,直到眼底出血不得不去医院。还有一次,他在走路时思考分子组装模型问题,被栅栏门上的铁筋划破头皮,去医院缝了7针。
  “严谨,则是他工作的另一个重要风格。他对学术容不得半点敷衍,对数据的准确性和重现性的要求近乎苛刻。”上述报道透露,学生每次提交给万立骏的数据,他都会直接上仪器直接找到原始数据。实验结果哪怕出现了一点不正常情况,他都会要求学生重新再做。
  给学生修改文章同样如此,每一篇文章,他通常都要改上好几遍,从头到尾,从段落、句型,到表达方式、标点符号、结果分析,甚至参考文献引用都要改到他满意为止。
  澎湃新闻发现,万立骏虽然长期在中科院工作,但是和中科大也有诸多交集。
  据中科大新闻网报道,2012年3月,万立骏研究员应邀为我校卢嘉锡化学科学英才班和师昌绪材料科学英才班做了题为“新型能源材料与表面研究”的报告。去年11月,万立骏还为中科大化学学院研究生做了学术前沿讲座。
  据中科大官网显示,学校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它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
  除中科大外,今年以来,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内,中国已有七所知名高校“换帅”。海归院士万立骏会给中科大带来什么?答案还要交给时间。 
 
  • 08.21
  • 08.19
  • 08.10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