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5年04月10日
【光明日报】从皂角到香波——洗发水进化史(科技史话)
  今天,超市货架上的各种洗发水琳琅满目。古人用来洗头发的就很简单了,最常用的是皂角。《礼记》记载:“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请靧;足垢,燂汤请洗。”“沐”即洗发的意思,古人三日便要洗一次头发,所用洗发液称为“潘”,是一种用栗黍之类煮成的汁水,有碱性能去垢。

 

相比中国古人,中世纪欧洲人可就邋遢多了,号称是“千年不洗的欧洲”——那些出身王公贵族的淑女绅士们,表面上盘着精致的发髻,雍容华贵,实际上里面早已成为虱子的温床,甚至英文“shampoo(洗发水)”一词也是从印度引入。

 

中国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出现香波,也就是今天的洗发水。在这之前,人们都用肥皂或是洗衣粉洗头发。但是肥皂在自来水这类硬水中,会形成不溶于水的钙、镁皂沉淀物,黏在头发上难以冲洗干净。洗衣粉就更不要说了,对头皮毛发有很大副作用。后来出现洗发膏,最早的牌子如海鸥、蜂花等。

 

人们对洗发水有多种多样的需求,比如去头皮屑。关于去屑,早在1904年,法国科学家雷蒙·萨博劳发现了一种导致头皮屑的微生物,为纪念19世纪发现马拉色菌属的路易斯·查理·马色拉,将这种微生物命名为秕糠马拉癣菌。这种真菌生长在人的头发中,以皮脂为养料,当它们繁殖速度过快时,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就会受到干扰,瘙痒及皮屑随之出现。因此,为了抑制真菌繁殖,各种各样的化学制剂纷纷闪亮登场,如有机锡、氯酚、季铵盐类、锌有机盐等等。现在比较常用的则是酮康睉或米糠睉等抗菌剂。注意,它们只是抑制,若是有人抱有彻底根除的愿望,恐怕是要失望了。

 

如今,我们常常会看到广告中看到明星摇晃一头闪耀迷人的秀发。这要归功于洗发水中的表面活性剂。为了适应干性或油性发质的需要,洗发水一般会将各种活性剂按不同的比例加以调配,常见的有十二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聚氧乙烯硫酸盐、椰油基两性醋酸钠等。广告中明星那如丝绸般光亮柔顺实际上也并非是夸大,那是硅油的功效,它能够吸附在头发表面,形成保护层,让头发光亮顺滑,易于打理。但硅油不溶于水,使用过度会堵塞毛孔,影响头发正常的新陈代谢。至于洗发水兼具的使头发蓬松、护发、防脱发等多重功效,则需添加营养护理成分,如丝蛋白、维生素、植物提取物等。当然,这些物质的实际营养作用是有限的。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更多需求,现在防腐剂、色素、珠光剂、保湿剂也被加入洗发水中。理论上说,这些化学制剂对人体是有刺激性的,但洗发过程毕竟很短,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也很低,消费者不需过分担忧。

 

(作者单位: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作者:陈婷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10日 10版)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4/10/nw.D110000gmrb_20150410_5-10.htm

  • 08.19
  • 08.10
  • 08.08
  • 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