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5年04月16日
【中国新闻网】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员的难忘记忆

2014年10月,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向南极进发,2015年4月载誉归来,历时163天,总航程约3万海里。15日,记者在中国科技大学采访了刚刚归来的此次科考队其中的3名成员,他们称南极的一切都是新奇的,虽然艰苦,但很难忘。

 

“90后”的王建成是中科大环境科学研究生二年级学生,此次全程乘坐“雪龙船”,从事大气化学方面考察,即考察南极空气中大气汞的浓度,以及生物气溶胶的种类和浓度,以了解南极大气目前的受污染程度。他说,“船上的空间比较小,队员们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

 

“第一次见到冰山、企鹅对我来说都很新奇,南极的风景很美”,王建成表示,在船上一天最长要工作15个小时,刚上船还有点晕船,不过一想到此次的任务和责任,心中顿时满满的正能量。

 

同样是“90后”的杨连娇现读中科大环境科学研究生二年级,她和环境科学博士生包韬一起在长城站工作。杨连娇的工作是采集企鹅、海豹粪土沉积柱,以及苔藓、地衣等植物样品;包韬在此次南极科考中的任务是负责南极长城站苔原温室气体采集、碳通量观测、粪土沉积柱和土壤样品采集。

他们回忆到,有次打了三个采样沉积柱,有30多斤重,因为负重过大,在经过一块泽地时,两个人都陷到了膝盖,因为泥粘附性很强,根本拔不上来,后来没办法就用铲子一铲一铲把自己挖出来,“当时一点都不害怕,但自那以后不管做什么都很小心了。”

 

回忆起在南极的趣事,杨连娇说,因为蔬果不能长时间保存,站里的水果都不新鲜,“记得刚到长城站时,站长拿给我们吃的水果已经有点变质,我们都没吃,但站长的那句‘我们都舍不得吃,特意留给迎接你们的’,听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据了解,今年南极站开始进行温室种植,“依然坚守在南极的31名越冬队员现在已经吃上了新鲜蔬菜,还给我发了蔬菜照片呢”,杨连娇说道。

 

包韬介绍了他在南极的战果,气体样品500瓶、18次C通量观测、土壤样品共采集了230袋、沉积柱24根。包韬说,“有次在采集湖底泥时,一行队员在冰水里呆了近两个小时,为了完成任务谁也没喊冷,都坚持到最后。”

 

据悉,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于2014年10月30日从上海起航,经由澳大利亚霍巴特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此后经由南极罗斯海到达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补给,再次返回中山站,完成预定任务后经由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回国。(完)

 

2015-4-16 中国新闻网 作者 吴兰 张强

  • 08.21
  • 08.19
  • 08.10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