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5年04月13日
【南方都市报】教授做不出小学“奥赛”题很正常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两弹一星专家黄吉虎日前给热衷为孩子报班的家长们泼了一盆冷水: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不等于挨个学兴趣班。黄吉虎经常翻孩子作业,但作为1958年浙江高考“榜眼”,他发现有些题连自己也不会。“奥数就不应该在小学学啊,会做那些题又怎样?”他反对“好学生=学霸”的教育观,认为孩子不应成考试机器(昨日《人民日报》)。

 

许多幼时饱受奥赛之虐,现在作为家长,又担心孩子受“二茬苦”的网友,纷纷对此表达了赞同。应该说,黄教授的发言如此得人心,也在于这番话加入了目前社会上声讨奥赛的大合唱之中———连成名成家的理工科教授都做不出的题目,你拿来为难孩子,应试教育的“变态”昭然若揭。

 

可是,另一方面,都说术业有专攻,小学“奥赛”题成年人不会做,甚至中科大教授做不出来,这也很正常。因为,奥赛培训有一定的套路,奥赛级别的选手选拔,本就不是为普通人准备的,而是为那一部分有着执着兴趣的孩子准备的。喜欢奥赛的孩子,题目越难,他越喜欢。而且,奥赛比拼的不仅是智商,更是勤奋。用一位参加过奥赛的选手的话说,“到底奥赛题目难在哪里?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奥赛的解题方法就是无数次失败,无数次练习,无数次反思,无数次探索之后得到的珍宝,这些宝贵的财富并不是岁月的馈赠,并不会因为你年纪大了就会明白”。

 

未经历过奥赛训练的反复锤炼,一般人自然体会不到其中的付出与收获,奥赛选手成熟高效的思路,也许也要等很多年,在他们从事跟数理化完全无关的工作时才显示出来。我的意思是,即使是教授挑战,也不能否认奥赛设定的难度其本身存在的必要。再说了,成年人做不了的题目多了,法国高考哲学题,有“语言是否仅仅是一种工具”、“科学仅仅局限于用来验证事实吗”,又能有几个成年人答得完满?成年人总觉得自己比孩子厉害,那是整体而言;落实到个体上,那是你自己想多了。

 

大家对奥赛有怨气,不在奥赛太难,而在奥赛成了衡量所有孩子天赋和学习能力高下的标准。这自然对数理化以外有着其他天赋的孩子不公平。是畸形的加分制,让奥赛承受了本不该承受之重,有如原罪。可是,教育部十年前就发过文件,禁止奥赛与“小升初”等挂钩。“小升初”不让考试后,大家又都想上名校。比起共建生、条子生、推优生、电脑派位生、占坑生等等,假如你拼爹拼不过人家,祖上又余荫不济,房产不在名校学区之内,那么靠奥赛占坑,反而是最公允的。家长们对奥赛又爱又恨,更多源于奥赛以外的诸种现实。

 

中国的人口基数那么大,要从巨大的人口里选拔人才,奥赛有它独特的作用。奥赛选手百里挑一,普通学生玩不转很正常,若要进入全省前几十名,相当于万里挑一。没有别的比赛这么挑人的。我记得自己中学时拿到全国作文比赛一等奖,才拿50块奖学金,人家物理奥赛全国一等奖,拿的是200块。在中国,“数理化”人才的优越感,可能正由此而来。怎么避免孩子从小染上由“学科霸权”带来的优越感,为更为多元的选拔制度建言献策,恐怕也是摆在专家教授面前一道难度不低的奥赛题。

  ●果冻

 

南方都市报2015-4-13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5-04/13/content_3407409.htm?div=-1

  • 08.21
  • 08.19
  • 08.10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