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郑昱从湖北黄冈北上,前往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求学;四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即将前往美国莱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四年中,她是个名副其实的优等生,斩获了多项荣誉:2次“国家奖学金”、1次“刘有成奖学金”、2次“英才班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安徽省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大优秀毕业生”……还有象征中国科大学生最高荣誉的“郭沫若奖学金”。
同学眼中的“学神”
大部分人对优等生的理解,一定是每天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刻苦生活。
郑昱却是“非典型”,她是个怎样的优等生?
以下是郑昱的活动路线图:宿舍、图书馆、健身房、体育馆、操场、食堂、教室,构成了丰富多采的多点多线。
大学期间,她花了大量时间阅读文学作品,从悬疑到现实,从侦探小说到网络穿越。她还是个运动达人,作为化学院足球队主力参加学校“巾帼杯”足球赛,所在团队三年中获得两金一银,她本人还获得了“巾帼杯”新人奖;此外,篮球、羽毛球都是她的强项……
学习上,别人花几天学完的知识,她一天就能掌握,GPA高达4.0以上,考试总能拿高分,并在国际前沿学术期刊《化学物理快报》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
在同学眼里,郑昱是个令人艳羡的“学神”。
郑昱有个著名的段子:高中二年级文理分班之后,新组建的两个理科班进行篮球比赛。赛中,郑昱所在班级遭到另一个班“关于期中考试进入年级前十”的挑衅。不久后的考试,郑昱顺利进入年级前十,“那是我高中阶段第一次进入前十”。此后,郑昱一直处在年级前十的坐标系内。
“学神”的秘诀
网络上对学神有这样定义:从不学习也能拿高分。真是这样吗?“学神”是怎样炼成的?
郑昱有一套奉为圭臬的经验:精深练习、允许犯错,在错误中不断成长。
高中阶段,她经常买两套一模一样的测试卷,先认真做完一套,对照答案找出错误之处,然后仔细分析致错原因。之后再将试卷重做一遍,这次是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做到真正弄懂,磨时间搞题海战术是自欺欺人”。
中国有句谚语“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形容读书时三心二意、对所学并不理解。郑昱非常反对这样“磨洋工”的学习方法,她有一个摸索出来的有用定律:追求效率、集中注意力、探索真知,“只有真正懂了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
大学时代,郑昱采取“自学+认真听讲+提问”的方式。中国科大重基础、尚自由的学业环境让郑昱如鱼得水。在张祖德老师化学原理A的课堂上,郑昱是最爱提问的一个,她经常提出各种看似“小儿科”的前沿问题,对此张祖德老师印象深刻。
怎样自学?
自学要把教材啃透,“很多同学轻教材而重课外资料”,对此郑昱很不认同,“这是舍本逐末,教材是经过多年经验凝炼出来的经典,是知识之源”。郑昱所学的化学学科,定理和概念比较多,她的方法是“三步走”:先将教材看一遍,找到重点,关键是要注意联想,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尽量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遇到公式推导,写下对公式的理解;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先自己研究,不行一定要虚心请教。
知识点各不相同,可方法却是相似的。“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目标明确的练习能让速度提高十倍”。
“快乐”是人生哲学
郑昱的母亲是中学老师,父亲是公务员,对郑昱的教育,他们的理念是“放养型”。初中时,家里买了一台电脑,当别人家的父母因为打游戏与孩子“爆发战争”时,郑昱的父母却从不干涉,“只有一次,我打游戏有点晚,父亲担心我伤着眼睛,提醒我早点休息”。
不会成瘾吗?
“不会!父母给予的自由是一份尊重,要对得起这份尊重,就要对每个阶段的自己都有个清楚的认知”。
郑昱的父母从来没有给过她什么压力,对她的希望更多是生活态度上的,“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学会尊重”,宽松的环境给了郑昱很大的成长空间。中学时,郑昱就读于母亲任教的学校。有一次,因为在课堂上看课外读物,郑昱被校长当面摔了书。事后,母亲主动前去和校长沟通,觉得要选择适当的方式教育孩子,首要的是尊重。“妈妈后来提醒我要注意课堂纪律,但是没提到这事儿”,过了很久郑昱才从同学口中得知。
大一时,“单变量微积分”课程郑昱考得不是很理想,一时心情很低落,电话打回家中,经过父母耐心的开导,“结就解开了”。郑昱说,“学习求的是‘乐学’,而不是拘泥和刻板”。
在中国科大前不久举行的第34届“郭沫若奖”颁奖礼上,远在湖北的父母受到学校邀请,与郑昱站在象征中国科大学生最高荣誉的领奖台上。“那一刻,看到父母脸上的笑容,我觉得很快乐”。(刘爱华 赵孝刚)
中安在线 2015-07-03 作者: 刘爱华 赵孝刚http://ah.anhuinews.com/qmt/system/2015/07/03/0068605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