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RoboCup中国委员会主席、中科大教授陈小平
■ 本报记者 桂运安
7月 19日至 22日,第 19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在合肥举行,47个国家和地区349支队伍2000余名选手同台竞技、各领风骚。从1997年的日本名古屋到今年的中国合肥,RoboCup已走过19年。 19年来,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产业飞速发展。本届世界杯呈现哪些新特点?记者就此专访RoboCup中国委员会主席、中科大教授陈小平。
“这是机器人世界杯有史以来创新性最强的一次盛会。 ”陈小平不吝赞美之辞,“它适应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更展现和促进了世界智能制造产业的尖端技术革新。 ”就创新性而言,本届世界杯拥有多项 “第一”:第一次采用服务机器人标准测试,第一次对服务机器人成本作出限制,第一次举办机器人产业峰会,第一次设立创新体验区……
服务机器人标准测试,是实现服务机器人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但此前这一技术在国内外属空白。 “过去,服务机器人只能进行简单的定性测量,而缺乏定量测量。 ”陈小平说,“比如让机器人拿一个杯子,只能判断机器人能完成或不能完成,对完成的质量没有精确测量。 ”本届世界杯首次引入的 “服务机器人标准测试”,能对参赛机器人进行定量、精准的分析。 “我们在场地中设置12个摄像头,从12个不同方向观察机器人执行指令的速度、准确度和精度,并按照统一标准自动打分。 ”陈小平说,这克服了传统人工评判误差大、效率低等缺点;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在服务机器人产业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
服务机器人价格偏高,一直限制着其走入寻常百姓家。 “这次世界杯对于服务机器人硬件成本,首次有了严格规定,运动和感知系统成本超过1.5万元的机器人,一律不得参赛。”陈小平透露。长期以来,智能程度更高的服务机器人,价格惊人;普通百姓能买得起的机器人,又不能满足需要。 “本次世界杯首次对成本提出要求,就是要各参赛队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降低技术成本,从过去单纯的基础研究转变为基础研究、应用需求并举,造出‘好而不贵’的机器人。 ”陈小平表示,机器人不能停留在实验室里,必须降低成本,走进普通家庭。
在比赛规则上也有所创新。陈小平介绍,原来大部分参赛队采用的都是人脸识别技术,“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好,但姿态识别技术还不成熟。在今年的比赛中,人脸识别的分值降低,姿态识别的分值加重”,这既是对热点和实际需求的呼应,也是要“通过比赛推动前沿技术研究”。陈小平认为,大赛是当前产业化和市场需求的一面镜子,反过来,比赛也要促进前沿研究,推动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改进和提升。“本届世界杯还将首次举办机器人产业峰会,并设立机器人创新体验区,让中外小朋友实时线上互动。 ”陈小平表示,产业峰会将请国际一流科学家和企业家作报告,畅谈当今世界最高端、最前沿的智能制造技术,并对未来的创新技术进行展望和畅想;创新体验区则会给观众最直接、最有冲击力的感官体验。
安徽日报2015年7月22日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rb/20150722/article_33365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