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5年12月09日
【市场星报】安徽新增五名“两院”院士在皖院士升至34人

星报讯 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昨日分别发布,中科院选举产生了61名院士和12名外籍院士,工程院新增选院士70名和8名外籍院士。我省有五位专家榜上有名,分别为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陈学东、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李建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晓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

 

中科院的61名新院士是从157名初步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从年龄结构看,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3.9岁,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年龄最小,为43岁;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朱诗尧年龄最大,为69岁。值得一提的是,中科大教授潘建伟41岁当选中科院院士的纪录仍未被打破。我省新当选的三位中科院院士分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晓非(57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46岁)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52岁)。

 

中国工程院的70名新院士是从521名有效候选人中评选出来的。其中,最小年龄47岁院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最大年龄73岁院士,为解放军总参谋部谭述森。我省新增的工程院院士为: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陈学东,50岁;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李建刚,53岁。

而据省科技厅官网公布的院士名单,此前有29位院士在皖,其中,9位工程院院士,19位中科院院士,还有一位“双料”院士,加上今年新增选的5名院士,在皖院士已达到34名。

 

新增在皖中科院院士

 

中科大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仙辉:不功利的态度成就了“柳成荫”

 

陈仙辉,这个名字,早在2013年,就“轰动一时”。当年已经连续空缺3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终于名花有主,由赵忠贤、陈仙辉等人完成的研究获得这一殊荣。而2015年,有两件事让人再次关注陈仙辉这个名字。年初,“2015年马蒂亚斯奖”揭晓,陈仙辉是三位获奖者之一,这是中国内地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大奖;年底,2015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公布,陈仙辉当选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水到渠成:不功利的态度成就了“柳成荫”

 

1987年初,24岁的陈仙辉在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读研一,作为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他前往中国科大应用化学系钱逸泰和陈祖耀实验室学习。1989年,硕士毕业的陈仙辉继续在科大学习,师从吴杭生院士读博士,1992年留校工作,时至今日,他一直默默耕耘在超导研究领域。 一直坚持到现在……近30年了。

 

做研究不能有功利心,在陈仙辉看来,“基础科学的研究是一个甘苦自知的漫长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出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近年来,陈仙辉和他的弟子们组成的科研小组取得的成果呈现井喷式爆发,给了国际超导学术界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三尺讲台:一门课,给本科生上了整整19年

 

“我是一名科研人员,同时我也是一位老师,教书育人是我的本职工作。”给本科生开课,也是陈仙辉一直以来的坚持。从1996年开始给本科生教授《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一直到2014年,这门课陈仙辉整整讲授了19年。

 

在讲授《热统》的前两年,陈仙辉的课堂上时常有一位神秘的旁听者。后来陈仙辉才知道,旁听者是吴杭生的研究生,被派来“偷偷”听课、“监督”陈仙辉的教学能力。私下里,吴杭生让研究生调研陈仙辉的授课效果。当听到学生“反应很好”后,“先生才真正放下心来”。

 

中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陈晓非:对青年学者,不要催促加压

 

身为蜚声国内外的地球物理学专家,陈晓非始终保持着谦和与低调。12月7日,面对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采访时,对于当选中科院院士的荣誉,陈晓非的反应十分平淡,依旧谦和,仿佛这只是一件平常小事。

 

恢复高考:

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入中科大

 

1958年,陈晓非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数学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入地球物理专业学习,从此与地球物理学结缘。

 

1982年,他提前考入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陈运泰院士,从事震源理论方面的研究。读研期间,不仅在学术上得到了恩师的启蒙与悉心指导,恩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人文素养以及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影响了陈晓非日后的治学与为人,成为他一生的楷模。

 

心怀祖国:“回国的最大感受就是踏实”

 

1991年,陈晓非获博士学位。随后,在南加州大学地球科学中心任博士后研究员,并应邀前往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斯坦福大学、广岛大学等做访问学者。但无论走到哪里,陈晓非始终心怀祖国,关注着国内的发展。

 

在美国学习工作十年后,1996年,陈晓非说服了当时正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的妻子,独自踏上了归国的旅途,到北京大学任教。他说,回国最大的感受就是心里踏实,“这是‘看客’与亲历者的差别”。在他的带领下,北大的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取得了很大进步。2006年,陈晓非离开北大,回到母校中科大任教。

 

2009年,陈晓非担任中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引进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其中“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学者就有14名。对青年学者,他从不催促加压,始终是耐心指导、悉心关怀,“新的学术思想的产生,来自于宽松的学术氛围,科学家最需要自由的时间。”

 

中科大教授、物理学院执行院长

杜江峰:几乎每天都呆在实验室和学院里

 

今年是杜江峰在中科大度过的第30年。在这里,他学习成长,实现了从学生到青年科学家,到中科大物理学院的执行院长,再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华丽蜕变。如今的他,依然如无数个普普通通的往常日子一样,在实验室里忙忙碌碌,追寻着科学的未知……

 

华丽转型:内心始终有个科学的声音在召唤

 

杜江峰的求学和工作履历很简洁,简洁到几句话就可以概括:16岁时保送中国科大少年班,本科毕业后即留校工作,同时攻读研究生;28岁时开始进军当时最新的量子计算实验研究领域,成为我国最早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接下来的近20年里,杜江峰一头扎进量子计算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研究成果。

 

但你很难想象,这位取得如此丰硕成果的46岁年轻科学家,在最初留校的时候,并非直接走上科研路——刚留校时,他从事的是学生管理工作,同时攻读本校的研究生,但他的内心始终有个科学的声音在召唤,从没有切断过科学的梦想……1997年,他正式进军核磁共振量子计算领域。

独到眼光:解决挫折也是对科研的促进过程

 

2015年3月,杜江峰领衔的研究团队创造了一项惊艳世界的研究成果:他们利用钻石中的氮-空位点缺陷作为量子探针(简称“钻石探针”),选取了细胞分裂中的一种重要蛋白为探测对象,将量子技术应用于单个蛋白分子研究,在室温大气条件下获得了世界上首张单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谱。

 

这项研究从开始酝酿,到最终完成,历时近三年的时间。“遭遇挫折,是做科研的常态。”杜江峰对此非常坦然,“好的研究成果一定是建立在解决了很多挫折的基础上。”

 

身先士卒:几乎每天都呆在实验室和学院里

 

杜江峰的实验室人数规模不算大,加上他自己,大约10人,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

 

“我们的实验室全年没有休假日,几乎每天在凌晨以后,还有人在工作。”杜江峰说起这点,颇感自豪,“但事实上,我的实验室从来没有打卡制度,科研人员和学生们都是自愿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在实验室里,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科研的快乐吧!”

  

 

记者 任金如 市场星报2015年12月8日http://www.ahscb.com/html/2015-12/08/content_204201.htm
 

  • 08.19
  • 08.10
  • 08.08
  • 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