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6年01月09日
【新京报】量子信息领域首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国家最高科技奖时隔11年再空缺
官方称诺奖得主屠呦呦未获该奖系“没有个人或单位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

 

  

新京报讯 昨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代表国内最高科研成就的奖项——国家最高科技奖时隔11年后第二次出现空缺,该奖首次空缺是在2004年。
  

最年轻获奖者仅38岁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295项科研成果,较2014年减少了23项,受理项目和评审通过项目总数比2011年减少了21%,其中进步奖减少了近100项,这些都顺应了目前国家科技奖励“提高质量、减少数量、优化结构、规范程序”的改革要求。 2015年度的评选,政策导向上继续突出对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奖励。自然科学奖连续3年为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开辟不受指标限制的推荐渠道。全部获奖项目中,第一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54.3岁,主要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7.6岁。
  

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潘建伟年仅45岁,刷新了2006年支志明49岁获得该奖项的纪录。此外,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完成人中,“70后”超过一半,两奖项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都是39岁;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黄志勇,年仅38岁。

 

■ 亮点
量子信息领域首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从2000年到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共有9次空缺,其中3年连续空缺。从2013年度开始,该奖在空缺三年后首次授予了铁基高温超导研究。不过,2014年度该奖授予“透明计算研究”曾引发争议。
  

今年,该奖授予了中国科大潘建伟院士领衔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作为该项目第一完成人,潘建伟因45岁的年龄优势,成为了该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潘建伟团队的研究曾得到国际学术界的一致好评,其研究曾在2012年入选《自然》杂志年度十大科技亮点,2013年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为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事件。
  

主要从事量子信息基础研究的中科大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教授周正威认为,潘建伟及其团队此次因为多光子纠缠项目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是实至名归,“这方面他们的确在国际上做得很有名,一直在刷新这方面的纪录。”
  

他解释,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可以理解为对量子通信的一种演示行为,潘建伟团队的研究不断从基础研究的层面、用最好的技术和工程证明量子通信是可行的。
  

中国官方此前曾表示,中国目前已经建成了世界上首个规模化、实用化城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正在建设北京到上海的千公里级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并正在研制“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周正威表示,中国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也多次授予量子信息领域,但授予该领域一等奖则是第一次。他认为,以后在这个领域国家的投入还会很多,整个基础水准会更进一步。
  
  记者 金煜 王姝 2016年01月09日 新京报  (节选)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6-01/09/content_617562.htm?div=-1

 
 

  • 08.21
  • 08.19
  • 08.10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