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6年01月10日
【新华网】领头羊·顶梁柱·新传奇——国家科技奖“70后”精英背后的故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在实验室中工作(2012年11月16日摄)。新华社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中)在实验室与同事讨论实验(2007年2月5日摄)。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杨维汉、吴晶晶、崔静、余晓洁)传统印象里,科研带头人往往是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而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两类奖项完成人中,“70后”超过一半,主要完成人平均年龄为47.6岁。

  

近几年,国家科技奖评奖中,青年人才不断“冒尖”,令人瞩目。

  

在科技的海洋里,“70后”科学家们如何乘风破浪、勇挑重担?请跟随记者一同走进三位“70后”精英的科研世界。

  

潘建伟:“梦之队”的“领头羊”

  

一支由中国科技大学“70后”院士、“80后”教授组成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团队,将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收入囊中”。

  

这支世界最前沿的中国量子“梦之队”中有3个“大男孩”: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潘建伟,28岁起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的陈宇翱和陆朝阳。

  

就在1个月前,欧洲物理学会公布了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潘建伟、陆朝阳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名列榜首。潘建伟和陈宇翱,先后于2005年和2013年荣获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这是授予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青年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在“中国崛起”特刊中评价道:“潘和他的同事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因而也是整个中国——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潘建伟——“梦之队”的“领头羊”,用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吸引着一个个“小伙伴”加入团队。

  

回忆起十多年前的邂逅,陆朝阳依旧清晰如昨:“2003年秋天的一场同乡会上,潘老师把我引进了量子世界。他当时在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已成绩斐然。原本我2004年本科毕业后可以被保送到微电子专业读研,这次见面后,我改了志愿,开始了光子纠缠和量子计算方面的研究。”

  

“除了对科学的好奇,我们还有共同的血脉。一个人和他的祖国,好比跟母亲、家庭,有一种朴素的情感和依恋。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个人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潘建伟说。

  

潘建伟身上这种对祖国的热爱无形中成为一种感召力,被送去国外学习的学生,最后都会回来。“2009年的国庆节前,我在国外,潘老师给我发了条短信:宇翱,我正在人民大会堂看《复兴之路》,感触良多!甚望你能努力学习提升自己,早日学成归国为民族复兴、科大复兴尽力!”陈宇翱说。

  

梦想感召赤子。当时正在做实验的陈宇翱,读完短信,恨不得扔下手里的活马上回国。陈宇翱的手机里至今仍珍藏着这条短信。

  

回国后的陈宇翱,与其他“小伙伴”们一起,在潘建伟的带领下,在量子世界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并最终站在了国家科技奖励的领奖台上。
 

2016年01月09日 新华网(节选)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1/09/c_1117722538.htm

  • 08.21
  • 08.19
  • 08.10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