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海斌
2015年12月7日,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15年新增选院士名单中,宜春学院79级物理系学子陈仙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
前不久,陈仙辉应邀回到宜春学院,与师生分享他执著30年的“超导”事业。
“看过电影《阿凡达》吗?电影里的哈利路亚山悬浮在空中,这假想出来的神奇,如果真的实现了室温超导,就能变成现实。”陈仙辉描绘着神奇的“超导”世界。
陈仙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著名超导专家,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日前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超导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超导,是指某些材料在温度降低到某一临界点时,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
探索超导之谜,中国科大跻身世界第一方阵,陈仙辉和他的团队对于超导领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
2008年3月25日,陈仙辉小组经反复实验验证,在国际上首次在常压下获得临界温度达43K(–230.15℃)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这标志着人类发现了新一类的高温超导体。
“麦克米兰极限”描述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如果超导是由电子·声子导致的,那么它的最高温度为39K。
陈仙辉小组历时16年潜心研究,获得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临界温度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值39K,达到了43K。这项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入选当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2014年1月,陈仙辉与中科院物理所专家赵忠贤等一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该奖项已连续空缺三年。
1979年,刚满16岁的陈仙辉考入宜春师专(现宜春学院)物理系,在物理课上第一次接触“超导”概念,却没想到从此与“超导”结下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陈仙辉被分配到江西省棠浦煤矿子弟学校,1986年考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读研。作为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他前往中国科大学习,从此踏上超导之路,一头扎进去,钻研30年。
在出席宜春学院的欢迎会后,陈仙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宜春学院是我的母校,特别有感情。”陈仙辉当选中科院院士后,只在中国科大、宜春学院接受媒体的采访。他说:“一个科学家如果热衷于与媒体打交道,那么他的科研之路必然会受到影响。”
“30年专注做一件事,您是如何静下心来的?”记者问。陈仙辉告诉记者:“基础科学的研究是一个甘苦自知的漫长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从自由探索到深入研究,再到实验阶段,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出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搞科研一定要静下心来!”
在陈仙辉看来,自己只不过是“固执”地坚持做一件事。功夫不负有心人。继发现临界温度达43K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后,陈仙辉小组还发现该体系最高临界转变温度达到54K(–219.15℃)。
在宜春学院举行的“神奇的超导及应用”科普报告会上,陈仙辉说:“下一个可以用来划分时代的材料,可能就是室温超导体。如果发现室温超导体,人们出门可以坐上悬浮的超导车,手机、笔记本电脑充一次电能用上好几个月,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02月29日 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