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升空,首次实现“天地间”量子通信,引起全世界瞩目。在量子通信的革命中,中国合肥站在了世界前沿。量子卫星科学应用系统的中心是合肥量子科学实验中心,合肥建成全球首个量子保密电话系统,如今,合肥市成为量子通信京沪干线主要节点城市之一。为什么会是合肥?其实,这并非偶然,用“墨子号”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的话来说,是合肥的环境以及决策者的眼光,促进了量子通信的发展。
基础科研实力居全国第三
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第一台空调、第一辆卫星汽车、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世界第一台DVD、第一台仿生洗衣机……让合肥人引以为豪的是,科技领域无数个“第一”都在合肥诞生。
合肥市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重点城市,2015年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3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1056家。拥有3所国家实验室、4座重大科学装置和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在内的一批高等院校。
来自英国《自然》杂志的权威发布,也成为合肥科技创新实力的生动注脚:合肥科研实力跃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超过了南京和香港。
合肥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然而,科教资源如果不能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资源再多也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那就如同捧着金饭碗要饭。当全世界都在探寻科技助推经济发展的路径时,志在成为“创新高地”的合肥,已摸索出一条新路。
2012年7月,当中科大先研院在合肥高新区破土动工时,“江淮硅谷”就是她成长的方向。如今,在中科大先研院综合主楼这座被称为“未来中心”的X形建筑里,四处都洋溢着科技的味道。
作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肥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探索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之路,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迈出新步伐。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展顺利
合肥将聚焦能源、信息、材料、生命、环境等科学领域,努力建设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下半年将大力推进磁约束核聚变中心、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联合微电子研究中心、离子医学中心、智慧能源集成创新中心、大基因中心等七大平台建设。”合肥市科技部门相关负责人透露。而记者对比之前合肥提出的六大创新平台建设,合肥的创新平台增加了“大基因中心”的身影。
这些创新平台不仅直接关系到前沿科学研究,还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相关人士称,一旦相关研究设想得以实现,“人造小太阳”有望在我国率先实现发电、部分癌症患者的治疗过程可以不化疗不手术甚至无任何痛苦、太阳能发电将更加普及……这些只在科幻片中的弧线的情节都将在合肥一一上演。
除了上述七大创新平台,合肥市通过搭建一批具有创新体制的平台,让技术与资本“握手”,从而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让科技真正发挥生产力作用。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安徽大学合肥绿色发展研究院……合肥本着以“企业为主体、高校为主角、政府支持服务”的原则,搭建了语音信息、新能源汽车、家电、循环经济、现代显示、光伏光热、节能、农产品加工等1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集聚研发人员1065名。“以新兴产业发展为引领,以解决关键技术为支撑,以实体化运作为方向,以转化科技成果为目标”,成为这些研究院的鲜明特点。
另外,合肥还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形成“科技超市”,提供“找成果、找仪器、找文献、找企业、找资金、找专家、找政策、找人才”一站式服务。
今年预算安排自主创新资金7.6亿元
创新驱动发展是一场沉默者的长跑,合肥选择了长期坚持、久久为功。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合肥的坚定信念与不懈努力。2006年合肥设立每年1个亿的专项资金用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当时的财力状况下,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2008年开始增加到每年6亿元,并在全国率先出台《合肥市自主创新专项政策》;2016年预算安排自主创新资金7.6亿元。
历经10年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完成了起步拓展到调整完善的“华丽转身”。2014年,合肥市构建了全国领先的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明确了四种投入方式,即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事后奖补,这些都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
2015年是“1+3+5”产业政策体系资金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总额达38.99亿元,接近整个“十二五”期间的总投入。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为例,去年累计投入达33.97亿元,其中出资6.8亿元设立9支子基金,总规模达33.56亿元,放大近5倍,支持项目涵盖智能制造、半导体、节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粗略统计,2015年,合肥市本级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不下50亿元,并设立了产业基金和创投基金。
去年,合肥全社会研发占GDP比重达到3.2%,位列省会城市第3位,到2020年,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到3.5%。
再接再厉,合肥于今年年初对“1+3+5”政策体系进行修订,使之更“对口”企业迫切需求、更适应当前经济发展。修订后的政策强化了市与县(市)区、开发区政策联动,形成多层次、捆绑式扶持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拓展了政策扶持渠道,增加了增信类产品等两种政府引导基金投入方式;精简政策操作流程,针对“借转补”操作环节较多、资金下达慢、执行周期长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操作流程。
5年时间引进200名领军人才
“这是我最看重、最珍惜的一个奖项。”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中科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获2015年度合肥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潘建伟曾在中科大读书,其后在合肥工作,在他看来,是合肥的环境以及决策者的眼光,促进了量子通信的发展。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合肥“求贤若渴”。2015年,合肥新增5名院士,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3年前,来自哈佛大学的7位博士齐齐来到科学岛,成就“七剑下哈佛”的美谈,如今这一团队已超过40人……蓬勃向上的合肥也带给高端人才蓬勃的希望,“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这些对人才而言最为关键的因素,合肥一个都没落下,最为核心的是,合肥为这些想干事创业的人才提供了实现理想抱负的平台。
据了解,合肥以全球视野引进高层次人才260人,其中海外人才52人,院士3人,中科院“中科院人才计划”4人,中科院“引进杰出技术人才”1人,中组部“中科院人才计划”7人。
在企业人才方面,合肥获得认定的100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集聚研发人员达2.3万名;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研发人员968名,其中引进海外高端人才69人。
目前,合肥市已出台《合肥市进一步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实施意见》等政策,实施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引进计划、领军人才引进“中科院人才计划”、庐州产业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庐州英才培养计划等,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产业创新团队、本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
根据《实施意见》,合肥将从2016年起,用5年时间,面向国内外引进200名左右能突破关键技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育和扶持本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
今年以来,合肥各县(市)区纷纷成立高层次人才协会,目前,合肥市已筹建成立合肥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协会,为在肥人才搭建一个良好合作平台,成为高层次人才的“娘家”,为他们更好地干事创业提供贴心服务。
江淮晨报2016年8月18日http://epaper.hf365.com/jhcb/html/2016-08/18/content_223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