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新闻博览

2024年05月27日
中国科大揭示岩浆演化过程中的镁同位素分馏行为

近日,中国科大地空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思杰在导师黄方教授的指导下,和国内外同行合作,对Mg同位素在洋中脊岩浆系统中的分馏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高精度的Mg同位素数据,揭示了矿物分离结晶过程对残余熔体Mg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研究成果以“Magnesium isotope behavior in oceanic magmatic systems: Constraints from mid-ocean ridge lavas from the East Pacific Rise”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镁(Mg)是地球重要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近十年来,虽然大洋玄武岩的Mg同位素已被广泛应用于理解地幔演化和壳幔物质循环,但是地幔部分熔融和矿物分离结晶对熔体Mg同位素组成的影响还不清楚,主要原因是Mg同位素测量精度不够高,难以鉴别岩浆过程中微小的Mg同位素分馏。

近年来黄方教授团队建立了基于t检验统计的测量方法,目前Mg同位素的分析精度已经优于0.03‰,数据质量达到世界一流。研究团队测量了来自东太平洋洋隆北部(EPR, 9-10°N)和重叠扩张中心(9°N OSC)的洋中脊岩浆岩(图1)的Mg同位素组成,以研究分离结晶过程中Mg同位素的分馏行为。这些样品包括相对原始的玄武岩到演化的英安岩,其MgO含量从8.6 wt.%变化到0.8 wt.%,其δ26Mg从-0.27 ‰变化到-0.17 ‰, 表现出最初增加、随后持平、最后降低的趋势。这个趋势清楚地对应了分离结晶的三个阶段,其主导矿物依次为橄榄石+斜长石、单斜辉石+斜长石、钛磁铁矿+单斜辉石+斜长石。

研究团队使用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估计了主要含Mg矿物橄榄石(Ol)、单斜辉石(Cpx)以及钛磁铁矿(Ti-Mgt)与熔体间表观分馏系数Δ26Mgmineral-melt。模拟结果表明,当Δ26MgOl-melt≈-0.10 ‰,Δ26MgCpx-melt≈0.00 ‰,以及Δ26MgTi-Mgt-melt≈0.20 ‰时,矿物结晶可以很好地解释样品中的Mg同位素变化(图2)。该研究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当使用幔源熔体的Mg同位素组成来约束其地幔源区组成时,需要考虑岩浆演化过程中分离结晶的影响。

论文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思杰,通讯作者为黄方教授,共同作者还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丁昕副研究员和康晋霆副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M.R. Perfit教授以及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V.D. Wanless副教授。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3007)资助。

图1(a)东太平洋洋隆(EPR)北部的地理位置图。文中所测试的岩浆岩样品均来自EPR 9°50′N和重叠扩张中心(9°N OSC) (b)东太平洋洋隆(EPR)重叠扩张中心的具体构造图,包括东侧的伸展分支、西侧的后退分支以及被两分支环绕的中心重叠盆地。

图2东太平洋洋隆(EPR)岩浆岩Mg同位素在分离结晶过程中的变化模型。黑线显示了在初始氧逸度为QFM和恒定压力为1.5kbar的情况下,根据MELTS计算的结晶历史,完美地再现了东太平洋洋隆(EPR)熔岩Mg同位素变化。标记为蓝色圆圈的样品(样品2746-14)经历铬铁矿的分离结晶产生了异常轻的Mg同位素组成。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24001729


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科研部

  • 08.26
  • 08.26
  • 08.26
  • 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