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数字人文与历史学教育高端论坛在我校召开
10月28至31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承办的“科学技术史、数字人文与历史学教育高端论坛”在我校召开。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副主任委员、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副主任委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系教授陈洪海,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章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中国科大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石云里等出席会议。
来自全国16所高校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科大师生代表共4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特别邀请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北京大学考古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教授、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军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执行主任钮卫星教授围绕科学史与历史教育、科技考古人才培养、历史学语境中科学史学科建设、数字人文与历史学研究、科学技术史一流学科建设等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陈恒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包信和、陈春声致辞。
包信和感谢教育部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决定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本次会议,他回顾了郭沫若、钱临照等老一辈学者筚路蓝缕开创中国科大特色文科的历程,阐述了新时期中国科大围绕科技、依托科技、推动科技的新文科发展理念,从体制机制、学术队伍、学生培养、硬件建设等四方面总结了学校近期在科学技术史、科技考古等历史类“科技人文”学科建设方面的工作成效。他希望本次会议充分发挥教育部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顶层设计作用,提出具体政策建议,更好地把科学技术史、科技考古和数字人文融入我国高校的历史学类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之中,同时对我校新文科建设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陈春声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于本次会议的支持,他回顾了本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围绕“探索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推动史学与人文数字、人文资源建设”两个中心所开展的重点工作,以及在推动科学技术史等特色专业与传统史学专业走向学科交叉、学科融合方面所开展的工作。他指出,在新时代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语境下,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应该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自然科学素养和社会科学素养重视不足的问题,从思维素质培训的角度来拓展科学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打开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陈洪海教授主持主旨演讲环节。吴国盛教授从“本科”之“本”字的考镜源流开始,回答了为什么要在本科层次上设立科技史专业方向的问题,并回顾了清华大学开设科技史本科的过程与努力。余新忠教授立足于南开史学建系百年的时间节点,在南开史学自我生长出的本土新学科之上,提出在历史学框架下推动科技史发展的新阶段目标。陈建立教授就科技考古的人才培养问题,再次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现代科技与科技考古学之关系的论述,由此制定了“加强理论方法研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做好教学教育改革”三大问题解决方向。王军教授展示了北京大学在数字人文方面的实践与新进展,勾勒未来计算机环境下建立在对整个数据集的、大规模的、基于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处理之上的新研究范式,呼吁人文研究也需要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科大钮卫星教授从“学科历史”“加强队伍”“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科学研究”“发展方向”六个角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基本情况,指出了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主旨演讲之后,与会嘉宾围绕“科学技术史与历史学教育的融合”“科技考古与考古学人才的培养”“数字人文方法与技术在历史学专业建设中的运用”“理工科高校的历史学教育与学科建设”等主题展开热烈探讨,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
章清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会议的召开,对于促进科学技术史与历史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大学历史学教育和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达成一些基本共识,希望尽快形成纪要,呈报教育部。历史学科需要特别重视科学技术演进对历史的驱动研究,同时也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历史语境研究,还原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底色。在学科建设方面,开办科学技术史专业,体现了大学教育在科技领域和人文领域的追求,理应成为大学教育所关注的主题,能够让大学的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本次会议是历史类学科与科技史学科之间的一场高层次对话,对加强全国历史学与科学技术史培养单位之间的联系,推动学科交叉和历史学类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