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新闻博览

2023年05月12日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2023年春季学期第二次研究生读书会

5月10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年春季学期第二次研究生读书会在学院108会议室举行。本次读书会围绕中国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形成历程展开研读和讨论。读书会由苏振源老师主持,2022级全体硕士研究生参加。

读书会伊始,苏振源结合李达、毛泽东及河上肇之间的思想关联进行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分享。他从选题思路、问题意识、材料搜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拓宽了同学们的研究视野。随后,三组同学代表依次进行读书分享。

郭晓旭代表第一组以“李达《社会学大纲》”为题进行分享。她从李达的生平出发,向同学们展示了其代表作的出版历程、篇章结构和重点内容。其中,她着重阐述了李达如何看待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并结合毛泽东对该书的批注分析了20世纪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特色。

宋晓龙代表第二组分享了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和《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创作历程。他首先介绍了毛泽东在创作“两论”过程中的读书情况。随后,他分别从“吸收和应用”“区别”“联系”等方面深入剖析了毛泽东的“两论”“讲授提纲”和苏联哲学教科书的关系,并详细阐明了毛泽东阅读苏联哲学教科书的方法对当代研究生读书、写作、严格学术规范、树立辩证态度等方面的启示。

焦怡以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文本依托,代表第三组进行展示。她从“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的生平切入,通过“三个第一”揭示了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和教科书建设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接着,她分析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篇章结构与主要观点,指出该著作既是开创性的又是基础性的哲学教科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的精品和典范。最后,她从结构、内容、风格等方面分析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苏联哲学教科书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与会师生就读书会的文献来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实践经验等问题进行热烈探讨。苏振源从各组的读书分享中引申出几个可研究的课题方向,并强调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思想史研究要扎根当代主流学术话语、坚持守正创新、切忌盲目嫁接。最后,同学们围绕近期关注的学术问题依次进行感悟分享。

读书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通过此次读书会,同学们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程的认识,强化了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论意识。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8.28
  • 08.28
  • 08.27
  • 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