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新闻博览

2023年01月17日
我校4位老师获首期腾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

1月13日,腾讯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公布了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名单,我校俞书宏、封东来、王兵、陆朝阳4位老师入选资助名单,获奖人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三。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重在“选人不选项目”,支持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基础研究,期待他们提出重要科学问题、开拓学科前沿,推动原创突破。2022年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共资助58人。

我校获奖人简介:

俞书宏,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无机及复合材料的仿生合成、组装及功能化应用研究。在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50余篇。被SCI引用72756次,H因子150,2014-2022年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作者。以第一完成人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2021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个人)、2020年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2018年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国际水热-溶剂热联合会Roy-Somiya奖章等。担任Mater. Chem. Front.主编,担任Sci. China Mater.、EnergyChem、eScience、Research副主编, 担任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 Matter,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Trends in Chemistry, Materials Horizons, Nano Research等二十余种国际刊物的顾问编委、执行编委或编委。

封东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核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长期从事复杂量子材料及其微结构的实验研究,在揭示超导机理和观测拓扑材料新奇性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成果。发表论文190余篇,被引用17000余次,应邀在学术会议做报告百余次,工作多次被国际主要学术杂志评述和报道,并因“阐明量子材料的电子结构的开创性贡献,特别是在铁基超导体的体材料和界面超导研究中的贡献”当选为APS凝聚态物理部会士。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亚太物理学会联盟杨振宁奖、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项。

王兵,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研究员、博导,于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5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期致力于金属/半导体多层膜结构和性能、薄膜物理、低维物理的研究,发展了相关的实验技术和纳米结的制备方法,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实现了先进的 “三合一”多域一体化探针显微谱学仪器功能;实现了多中心自旋态近藤效应的分子模板规范调控;实现了纯平锡烯制备及其拓扑能带反转效应;发现了石墨烯畴界范霍夫奇异电子态、制备了新型周期性内嵌结构的石墨烯条带;揭示了Bi膜表面的自旋态和能谷态;实现了分子“手术”调控自旋态和单分子的多功能器件原理;发现了纳米结量子电容效应;发现了非晶化抑制量子限域效应的现象;揭示了氧化钛表面一系列小分子的催化和光催化微观反应机理。已发表论文160余篇,包括3篇Science、2篇Nature。

陆朝阳,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导,上海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期致力于量子物理和量子计算的研究,在包括《现代物理评论》2篇、《自然》和《科学》12篇、《自然》子刊12篇、《物理评论快报》55篇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被引用21500余次。他和团队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工作入选2015年英国物理学会Breakthrough of The Year,九章光学量子计算机和实数量子力学检验的工作分别在2021年和2022年入选美国物理学会Highlights of The Year,科研工作先后五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学探索奖、新基石研究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物理学会黄昆半导体物理奖、日本仁科芳雄亚洲奖、《自然》“中国科学之星”、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美国光学学会阿道夫隆奖章、美国物理学会量子计算奖、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等。担任2020和2022国际量子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副主编,以及美国物理学会、英国物理学会、美国化学学会等旗下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

(人力资源部 科研部)

  • 03.14
  • 03.13
  • 03.13
  • 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