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新闻博览

2018年06月11日
新华社《国家相册》主创团队报告会在我校举办

   应党委宣传部邀请,6月6日下午,新华社《国家相册》主创团队来到我校,在东区活动中心五楼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再现历史深处的记忆——《国家相册》从照片到脚本到制作的故事”专题报告。报告会由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杨保国主持。
 

 

本次报告邀请到了新华社《国家相册》微纪录片栏目的导演郝方甲,讲述人、图片主编陈小波,后期统筹曹晓丽。郝方甲导演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制作《国家相册》栏目灵感来源与其表现形式,即让“老照片里面的故事和人物用新的特效让他们动起来、活起来”。每一期《国家相册》虽然体量不大,但都包含有新华社记者拍摄的老照片、照片背后蕴藏的故事和后期制作这三个关键要素,因此能以微纪录片的形式带给观众丰富深刻的内容。她还给大家阐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值得在《国家相册》这个栏目中讲出来”这个问题,指出要讲动人心魄的故事,要讲能唤起集体记忆的故事,要讲能反映思想的变迁与进步的故事。

 

 

陈小波老师为大家分享了她数十年来一直研究老照片和为《国家相册》栏目录音的感悟与思考。她回忆了老一辈新华社记者辛勤的工作历程,讲述了老照片背后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强调了这些老照片具有的珍贵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她还特别提到了自己在录音过程中如何融入情感,从而能达到最好的录音效果。

 

曹晓丽老师讲述了在《国家相册》后期制作时的故事。她结合《一个不能少》《千年莫高窟》两集,为我们介绍了如何让“老照片里故事的情节动起来、活起来”。她说,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整个故事的情节、故事的串联、镜头的运用等,这样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自己的潜力、发现新鲜的事物,让栏目更加精彩丰富。

 

在报告现场放映了《国家相册》系列片中的《一个不能少》《冰川的奥秘》《负笈求学路》等一共七集精彩的微纪录片。精彩的故事、动人的讲述赢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报告会上,三位新华社《国家相册》主创团队成员用生动的语言详细讲述了该栏目从照片到脚本到制作背后的精彩故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媒体行业的相关工作和专业知识,分享了她们自己的心得与感悟,让现场听众获益匪浅。

 

报告会前,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晓剑在校史馆会见了主创团队一行。陈晓剑对主创团队在我校60周年校庆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专程来到我校采访表示欢迎。陈晓剑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和校庆宣传工作,感谢新华社长期以来对我校的支持,并希望帮助我校总结提炼办学经验。陈校长一行还陪同主创团队参观了校史馆。

 

 

 


   在新华社和学校宣传部的共同努力下,6月9日,新华社《国家相册》第94期推出了“少年大学生”,回顾了我校少年班的创办历程和人才培养情况,受到了多方积极评价。

 

(新闻中心)

  • 05.01
  • 04.30
  • 04.30
  • 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