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聚焦

2016年05月05日
【江淮晨报】以创新为经 以融合为纬

中科大为创新创业提供沃土

 

今年1月揭晓的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中,颁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衔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这项以“70后”“80后”青年科学家为主体作出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正在新兴的量子信息产业抢占了先机。来自中国科大的科学家们在原始创新上的努力与赶超,令人瞩目。时间再往前回拨一点,2015年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菲涅尔奖”历史上,仅有两位中国科学家获奖,潘建伟和陈宇翱这两位获奖者是师生关系。

  

前进的步伐,不仅得力于科学家们的努力,更得益于科大为创新创业提供的一片沃土。

  

 资源的无障碍共享、“科教结合”研究生培养模式……近年来,中国科大通过一系列新政,让创新之树汇聚成林。

  

 A 创新沃土让众木成林

  

潘建伟和陈宇翱所在的中科大微尺度实验室,自2003年筹建以来成绩斐然,成果10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项成果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1项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此前该奖项已连续空缺3年;7项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微尺度实验室从建立之初,就坚持学科交叉与融合,通过对相关重点实验室资源的优化整合,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多学科综合为特点、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交叉前沿领域为导向的新型实验室。”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罗毅教授说。

  

 罗毅介绍,微尺度实验室的学科领域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和信息五大一级学科,为实现学科之间的大跨度交叉奠定了基础。实验室在运行过程中,从资源配置和成果评价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激励和促进交叉创新的措施和办法。

  

 B “绿色通道”持续为创新幼苗带来养分

  

 2012年4月,曾杰入选中组部“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青年项目”,从美国回到母校中国科大。因为自己的实验室还在装修,他向微尺度实验室副主任打了一份报告,申请临时性科研用房。不到一周,问题解决了。

  

 后来,“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青年项目”经费还没划拨到位,曾杰正在搭建的“费拖反应催化平台”急需经费,他打了第二份报告。第二天他就接到电话,经费有了着落。第三份报告,是由于团队空间紧张,很快曾杰又得到了答复。在微尺度,类似的“绿色通道”很普遍。“平时不打扰,在老师们遇到困难时助上一臂之力。”罗毅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他们实现梦想的土壤上持续提供养分。”曾杰对“不打扰”感触颇深,除了在三次报告中简要介绍了工作进展,没有任何人来对他进行考核,而他参加的由微尺度实验室召集的会议只有两次。

  

微尺度实验室没有严格的考核指标,只是要求科研人员进行3~5年的阶段性工作汇报,其他问题在平时交流中解决。罗毅特别强调:“开放的姿态是科大的文化传统,而开放的前提就是实现无阻碍交流,交流也是一种养分注入。”

 

  C 学校“搭台”,学科群“唱戏”

  

 在中国科大,无阻碍交流还体现在资源共享上,该校集中资源建设的理化科学等六大公共实验中心面向全校和社会开放共享,为每年500多个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和1000余篇SCI、EI论文的发表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已经成为该校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总装备部”。

  

中国科大对六大中心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学校对各分中心的资产、人员、发展规划、运行服务等进行统一管理,相关学院受学校委托协助管理,各分中心的日常管理实行专家组领导下的分中心主任负责制。

  

中国科大公共实验中心主任鲁非介绍说,“学校‘搭台’,学科群‘唱戏’,这种模式使各个分中心依托所在学院的学科特点,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

  

中国科大的公共实验中心不仅为校内师生的科技创新服务,还面向社会开放功用。中国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淑林表示:“资源说到底是国家给的,理应为社会服务。高校的公共平台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我们视之为一种责任。”

  

 D“科教结合”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上,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则给出了一条“科教结合”的范本。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科大创校以来一直坚持的优良办学传统,依托中科院这支‘科研国家队’开展研究生教育是科大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成功的。”对做了30多年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张淑林来说,在创新中出精品,于发展中求突破,不断深化科教结合、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是“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一条必经之路”。

  

 高台起于垒土。通过多年“所系结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探索,中国科大为进一步科教结合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以科技英才班为例,目前科技英才班在学1200人,毕业485人,毕业生国内外深造率达96%;2008年以来,共获得百篇优博22篇,优博提名人数35篇。

  

 2013年,中国科大在科教结合上迈出了更大的一步,实现科教融合:当年11月,中国科大与合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签署了《三方共建研究生教育合作协议》。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古继宝介绍:“协议明确于2014年9月,将合肥研究院研究生教育全部归口中国科大管理,并制定了研究生教育归口管理方案。”

  

“合肥研究院偏重工程领域,科大偏重基础研究。”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田长麟教授认为,科教结合让不同的科研文化相互碰撞,对学生的培养更有益处。事实也正是如此。以前,实验中需要用到合肥研究院的仪器设备时,田长麟一般让学生去借用,而如今,他会让学生直接去合肥研究院,自己参与仪器制作。一段时间下来,田长麟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显著增强。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科教结合不仅是一种趋势,也是符合当前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的。可是长期以来,大学和科研机构相互隔绝,资源不能共享。“在我国30年的研究生教育史上,科教一直是‘两张皮’,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张淑林感慨,“在新的模式下,中国科大希望能在科教结合培养人才方面先行一步,融合这‘两张皮’。”

 

晨报记者 于巧妮 通讯员 刘爱华 曾皓http://epaper.hf365.com/jhcb/html/2016-05/05/content_196033.htm

  • 04.16
  • 04.12
  • 04.12
  • 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