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俊
对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80后”研究员夏俊卿而言,他既是科学院的一名“新人”,又是奋斗在此的一名“老将”。
作为“新人”,他2012年入选国家“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青年项目”从海外归来,在高能所的全新事业才刚刚展开。而作为“老将”,他与中科院的缘分早在十年前就已缔结,在位于北京玉泉路的高能所大院里,曾为科研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从一名普通的研究生到全所年纪最小的研究员,中科院高能所见证了夏俊卿的成长和飞跃。
2003年,即将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毕业的夏俊卿,没有跟着周围同学掀起的“出国风”,而是选择离开生活了近20年的家乡合肥,北上求学,通过免试保送硕博连读,师从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专攻粒子物理和宇宙学。
事实表明,喜欢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夏俊卿在高能所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学术成长的土壤。在极大的学习热情中,他开始拼命吸取科学研究的养分。
“研究生那几年,我晚上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度过。”良好的土壤环境加上汗水的辛勤浇灌,夏俊卿很快收获了果实。在导师指导下,2005年他和同学一起系统研究了暗能量的扰动性质,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理论解决暗能量扰动发散问题的方法。此后,他与合作者一起在国际权威期刊《Physics Reports》上发表综述文章。
除此,尽管我国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高能所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一直极有特色。2006年,导师张新民和夏俊卿等人提出了一种利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极化数据检验CPT(电荷—宇称—时间)对称性的新方法,这项工作得到国际CMB实验组的广泛认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实验校准办法,提高了实验精度。
2008年,夏俊卿获得高能物理所博士学位,为了进一步开拓视野、深入国际研究前沿,他前往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他把勤奋和虚心带到了意大利,4年间写出二十余篇高水平论文,并在2010年成为欧洲空间局普朗克探测计划低频组的核心成员和Euclid弱引力透镜巡天项目组成员。
在海外的科研事业蒸蒸日上,但夏俊卿内心的声音却是:“就算在国外做得很好,也终究是要回国的。”人生中的重大选择又一次摆在夏俊卿面前,国内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夏俊卿改变了人生的航向,选择回到自己所熟悉的那个大院——中科院高能所。促使他作出这一决定的,不仅是因为中科院高能所较好的研究条件,还有高能物理领域受国家重视、很有发展潜力的判断,“为什么不回来工作呢?”
来到高能所,这位年轻的“80后”研究员便承担起重任,和同事一起组建了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理论组,全面开展宇宙学理论及实验相关科学的研究。在全新的事业平台上,夏俊卿很快进入角色,在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竞争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014年3月18日,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声称,南极BICEP2望远镜首次探测到来自宇宙大爆炸的引力波信号,但这一结果与去年欧洲宇航局公布的Planck实验卫星观测结果并不一致。
全世界的宇宙学家为此加速开动脑筋,夏俊卿和他的伙伴们也不例外。
仅仅3个月后,夏俊卿与同事李虹、高能所理论物理室研究员张新民、加拿大McGill大学蔡一夫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相关成果很快发表在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基于BICEP2数据,夏俊卿等人结合Planck观测数据进行了整体拟合分析,结果显示之前提出的反弹暴涨模型为BICEP2与Planck实验观测提供了统一的诠释,而反弹暴涨模型预言的张量扰动谱大尺度上的压低可以被将来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实验所检验。
毫无疑问,夏俊卿在见证自己学术成长的高能所将收获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并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为世人揭开更多的宇宙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