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中国科大“理实交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系列讲座在东区水上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教授应邀作《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建构》专题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刘立、党总支书记杨保国、副院长汤俪瑾,学院思政课教师和研究生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刘立主持。
赵剑英在报告中开明宗义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文明遭受空前的挑战甚至面临中断危险。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坚守住了文化主体性。
赵剑英强调,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
赵剑英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文化主体性的四个特性,即“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他认为,中华文化主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在自己本土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原创性,表现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文化主导性,表现为中华民族在与世界其他民族交流互鉴中形成的自主性和辐射力,表现为中华民族推动文化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谈到“为什么要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问题时,赵剑英指出,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文化建设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个重大命题。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为中国共产党引领时代提供强大的文化力量,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凝聚力的根本所依,是中华民族在与世界其他民族交流过程中保障自身文化安全、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重要支撑。
赵剑英强调,在新时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建构中华文化主体性,关键在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以“两个结合”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优势,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同时还要巩固网络空间中华文化主体性,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刘立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赵剑英教授带领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中华文化主体性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本质和建构路径,以深厚的哲学功底深刻阐释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以及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我们深刻理解和开展“中华文化主体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