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进展

2022年05月23日
科技考古实验室青铜文明研究成果引发持续关注

自上世纪30年代安阳发掘以来,中国青铜技术始终是国际学术热点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长期开展铅同位素考古研究,在夏商周金属资源产地与流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发现(Antiquity 2017, 360: 1674-1587;Archaeometry 2021, 63(1): 122-141)。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金正耀教授撰写的《“何以河南”之问与中国科技考古新方向》深入探讨了金属资源与二里头青铜技术起源的关系。该文引发考古与历史学界的热切关注,并由首家中国历史学英文期刊《中国历史学前沿》(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全文翻译出版Front. Hist. China 2022,17(1): 132-150)。

二里头青铜文明的诞生是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的重大学术课题。金正耀教授由全球史视角分析了二里头青铜文化的特性。与旧大陆其他地区青铜主要被用于制作工具、武器不同,青铜在中国更多地被用于铸造礼器,以满足建立和巩固国家权力及社会秩序的需求。从技术角度来看,欧洲较复杂的青铜生产技术主要是使用失蜡法制作神像或人像,后来则走上了制作纯粹美术品的道路;中国则普遍采用更为复杂的泥范组合方法大量铸造青铜礼器。二里头青铜礼器与新疆、甘青等地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普遍出现的小件铜工具和首饰完全不同,前者展现出全新的金属技术和器用理念,而后者则是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在东方的延伸。因此,二里头青铜文明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与经欧亚草原东传的铜金属知识或有间接联系,但其创新发展则形成中国青铜时代的“特色”“风格”和“气派”,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爵

中国青铜时代为何历史性地选择在河洛之间揭开大幕?目前已有研究中,考古、年代、地理、气候等方面的资料多已受到重视,金正耀教授则从豫西金属资源的角度解读了这一问题。豫西地区的铜矿规模固然不及中条山,但满足早期规模不大的青铜生产没有问题。重要的是,豫西地区金属资源的优势在于有较为丰富的铅、锡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长期坚持金属资源考古研究,近几年在豫西、豫西南一带展开调查研究,发现直到商代殷墟时期,仍然在开采利用豫西铅矿。二里头青铜产业初期所需铜、铅、锡的产地都应在豫西地区,这正是二里头历史性地被选择为最早青铜国家所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金正耀教授一行在豫西调查古代采矿遗址

豫西的金属资源同时也决定了二里头冶金技术的内涵。很多研究者将“红铜—砷铜—锡青铜”假说推崇为人类冶金术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规律,红铜、砷铜被看作世界各地区进入青铜时代前的必经阶段。但这一模式并不具备普适性。早期冶金术的演进呈现何种样态,当地铜金属资源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中国不存在“红铜时期”,世界上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红铜—砷铜—锡青铜”模式。金正耀教授提出“铜矿物试验期—铜合金试验期—青铜工业”这一人类首个金属时代技术演进的新模式,是关于早期金属利用和冶炼活动现象及规律更具包容度和解释力的理论概括。二里头文化早期的铜器材质种类复杂,反映了当时能找到的铜矿物品类的杂多性。豫西地区铜锡铅、铜铅、铜锡矿物共生,为二里头文化早期铜矿物试验期提供了资源保障,也直接导致了产品材质的复杂面貌。在社会需求的强力推动下,二里头的冶金技术很快度过铜合金试验期,稍后即发展出适用于铸造青铜礼器的铅青铜铸造技术,快速进入青铜工业时期,从而为辉煌灿烂且技术独特的中国古代青铜文明奠定了基础。

《“何以河南”之问与中国科技考古新方向》原文在国内历史学科顶尖期刊《历史研究》(2020年第5期)发表。该文相继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1年第1期)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考古学》(2021年第2期)转载 。

中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1&filename=LSYJ202005004&uniplatform=NZKPT&v=Mgy6hVgVpRXG7jm0XhAS0cUVFIhsx5rYqUMhDn6GQcAAB7av9tAqvHbgAEQT2F7y

英文链接:https://journal.hep.com.cn/fhc/EN/10.3868/s020-011-022-0005-3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考古实验室、科研部)

  • 03.11
  • 03.08
  • 03.08
  • 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