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进展

2012年12月18日
科技考古实验室应用先进技术获得新成果

近日,我校科技考古实验室金正耀教授科研小组的论文“Luminescence Determination of Firing Temperature of Archaeological Pure Sand Related to Ancient Dian Bronze Casting, China”在Quaternary Geochronology发表。该论文利用释光技术研究云南古滇国青铜器内芯材料的受热历史,建立考古材料人工热历史的TL/OSL(热释光/光释光)测定方法,并获得该考古样品曾经在550至700℃温度区间受热的明确结果,为古滇国青铜技术史的重新建构提供了关键性科学依据。

 

该项成果是利用“985”二期经费支持购置的国际最新型号Riso释光测量仪,在2年内完成安装调试所取得的第一项高质量原创性科研成果,标志着实验室在古代金属技术史和科技考古领域的一个重要新方向已然开辟。

 

我校科技考古实验室一直着力于先进技术在科技史和科技考古研究中的应用探索。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工作包括:应用地球化学示踪技术中的铅同位素方法研究殷墟王陵出土青铜胄的论文,在国际科技考古旗舰杂志Archaeometry发表;应用属于非传统同位素领域的铜同位素方法,研究古滇国时期铜资源开发的相关成果,受到特邀在华盛顿第五届福布斯论坛(科技考古和文化遗产领域国际高规格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并于今年2月在伦敦正式出版。这批在国际上发表的高质量科研成果都是实验室相关课题小组独立自主完成的。

 

范安川副教授在“第三届亚太释光与电子自旋测年会议”上报告

 

释光课题组同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师生分享探索心得 

 

着力于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出成果,也为青年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国际交流机会。本实验室释光技术应用开发小组的范安川副教授(轨道制)和吴又进博士生,受邀参加今年11月18日至22日在日本冈山理科大学举行的第三届亚太释光与电子自旋测年会议,此次会议主题是“Luminescence and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Dating - including Non-dating Applications of Luminescence and ESR”。此次会议除亚太地区外,还有来自丹麦、波兰、德国、法国等共12个国家共75名代表参会。会上,范安川发表题为“Estimate Firing Temperature of Ancient Ceramics Using Luminescence Technique”的会议报告,阐述了热历史研究在科技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报道了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TL/OSL测定方法,对安徽禹会遗址多种类型陶器残片的烧制温度的研究成果;吴又进的工作是关于应用该方法对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出土青铜鼎足内芯的研究,他们的报告引起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科技考古实验室、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 08.07
  • 07.26
  • 07.22
  • 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