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人才培养

2021年03月18日
华五共建通识课《科学精神》顺利开课

2021年3月15日,华东五校联合共建的课程《科学精神》首次开课。这一课程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共建,旨在充分调动和积极利用“华五”高校的优秀师资力量,发挥各校优势,强强联合,打造满足广大学生需求的特色课程。《科学精神》课程由中国科大牵头,来自五校的9位名师共同授课,既体现了科大特色,又融合了协同优势。

《科学精神》是将讲授与互动研讨相结合的跨校直播课,五校师生在各自的教室里集中授课/观课。本课程将系统介绍科学的起源、科学发展的历程、科学探索的方法、科学对人类认知的贡献、科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科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科学与伦理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激励同学们进行讨论与思考。借助超星课堂直播平台,主场学校将教学实况全程直播给其他四校学生,五校师生可以实时互动。

本课程的第一讲两节课,分别由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罗毅教授与“典赞·2018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技袁人”节目主讲人袁岚峰博士主讲。

首先,罗毅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科学的概念。他援引爱因斯坦的名言:“西方科学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是希腊人创造的以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为代表的演绎科学;第二个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实验精神”,并进一步生动地为大家阐释了科学精神的两大分支,演绎精神与实验精神的具体内涵。罗毅教授还与同学们探讨了“科学精神路在何方”的问题,这是每位试图叩响科学大门的初学者都会遇到和思考的问题,很具有启发性。科学,本质上是精神世界的活动。但科学实践的结果与物质世界的发展依存度很高,使科学的功用被放在核心位置,以至于科学精神被淡化。要培育创新的土壤,就必须尊重科学精神。罗毅教授指出,对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应去掉条条框框的约束,让科学实践活动回归本原。

在第二节课中,袁岚峰老师重点讲解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经典著作《几何原本》。分享延续了袁老师一贯的幽默风格,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金句频出,引发同学们阵阵笑声。袁老师纠正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很多错误的理论”的刻板印象。亚里士多德正确地指出了,一系列的定义总要追溯到一些不可定义的基本概念,如《几何原本》开头的“点是没有部分的东西”。如希尔伯特指出的,把“点”、“线”、“面”换成“桌子”、“椅子”、“啤酒杯”,也同样成立,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此得出一个事物的“可定义”和“存在性”是不同的,例如莱布尼茨指出,“正十面体”可定义但不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有这样的洞察,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智慧。袁老师还进一步讨论了《几何原本》中五条公设的具体内容及第五公设的特殊性,以及书中大量不为一般公众所知的精妙内容,如微积分的先祖“穷竭法”。在讲述后半部分,袁老师还涉猎了中国科学史的发展,并启发同学们去思考科学与技术的分野。

在本讲最后的互动交流环节,五校学生热情高涨。虽已到了下课时间,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迟迟不愿结束。五所高校的学生积极提问,问题既有“对待科普的态度”、“对待伪科学的态度”这样的宏观讨论,也有对“数学家望月新一是否证明了ABC猜想”这样的具体案例的探讨。罗毅教授、袁岚峰老师也非常认真仔细地对各位同学的疑问进行了解答。

采用校际直播课的形式进行授课,不仅集五校之所长,发扬各校之风采,跨越地理距离,也让不同学校的老师同学们有思想的碰撞与思辨的空间。《科学精神》顺利开讲,是长三角高等教育协作、人才协调培养的探索与进步的良好实践,后期课程中的“五校辩论”也让人期待万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五校之间紧紧围绕教学协同的理念,开放包容,合力同行,将共同引领和创造卓越的教育。


(通识教育中心、教务处)

  • 07.04
  • 07.03
  • 07.03
  • 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