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对话斯坦福执教校友——记中国科大第30期校友餐桌
9月17日中午,应邀参加斯坦福—中国科大—麻省理工2013年三校教授论坛(SUM2013)的10名中学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现执教于斯坦福大学的崔屹(9312校友)、崔便晓(9314校友)共进午餐,与10余名中国科大在校大学生共同分享科大校友带来的“精神大餐”。
活动开始前,还未踏入大学的同学们便好奇地向科大的师兄师姐请教起大学生活来。崔屹、崔便晓两位校友走到餐桌前,学生们纷纷起立欢迎。当得知参与活动的同学中有1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时,两位校友都对“校友餐桌”不断扩大的影响力表示赞赏,同时代表科大校友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执教斯坦福
崔屹校友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大应用化学专业,200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跟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Paul Alivisatos教授开展博士后工作,并在2005年成为斯坦福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2010年擢升为副教授并获得终身教职。崔屹校友主要致力于用于能量储存的纳米材料、光伏系统、拓扑绝缘材料、生物以及环境。他是《纳米学报》(《Nano Letters》)副编辑,同时也是由美国能源部投资二千五百万美金的湾区光伏联盟的联合主任。
崔便晓校友现任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1998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学士学位,2002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获得由芝加哥大学颁发的伊丽莎白诺顿杰出化学研究奖(Elizabeth Norton Prize for Excellence in Research in Chemistry)。其博士后师从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崔便晓主要致力于通过基于物理与化学科学的定量工具研究信号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过程,包括轴突内囊泡运输单分子成像、利用纳米柱传感器探测活细胞的纳米生物接口以及细胞间信号传导途径的光控制。
回忆导师朱棣文
崔便晓博士后期间师从著名华裔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在谈及个人兴趣及科研方向时,崔便晓为同学们讲述了她博士后导师朱棣文的例子,“他对很多事情都很有兴趣,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已经年近50,突然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买了厚厚的生物学教材,从零基础很快便成为生物学的专家。再比如,美国人谈生意谈事情不喝酒,都打高尔夫,在出任美国能源部部长之后,他便专门去学习高尔夫。所以,我们可以对很多事情感兴趣,但是将兴趣向研究方向转变就需要脚踏实地,真真正正的去做,而不仅仅停留于兴趣层面。”
在就业方面,崔便晓告诉同学们,不要觉得你现在做的就是以后一辈子做的,人要不断学习,不断去适应各种转变。同时,学习也不仅仅是知识积累,而是去适应科研,把握研究的方法、具备研究的能力。这样,无论遇到怎样的转变,都能自如应对。
一个问题想十四年
餐桌上,有同学向崔屹校友提问:“您是怎样确定要做某个研究方向的呢?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在我做事情之前,我首先要想清楚这件事情能为人类带来什么好处。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价值,我想做的是对人类有用的事情。”崔屹认真的说道。
也许带着些许浪漫主义的色彩,但是崔屹的回答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你们现在可以多想问题,想到的问题就不要轻易放弃。曾经有一个问题,我想了十四年,直到做博士后,有了知识基础、实验条件,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所以,我觉得你们现阶段,会想问题非常重要。”
一个多小时的午餐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要求同两位校友合影留念。来自马鞍山市第二中学的高二学生林子窈说:“觉得他们的眼界和思维都很开阔,让我很受启发。和两位科大校友交流,觉得他们都很亲切,通过对他们学习生活经历经验的了解,感觉能让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有方向,少走一些弯路,参加这个活动真的挺有意义的。”
活动结束后,两位校友在校友总会副会长、秘书长朱东杰的陪同下来到科大校友之家——校友总会办公室,详细了解了校友总会近年的发展,对于校友总会积极拓展工作视野、主动服务各界校友、不断探索工作新思路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赏。
2011年4月20日至今,中国科大“校友餐桌”已经成功举办了30期。每一期餐桌都不设定议题和条条框框,给新、老校友充分自由的交流空间。“交流期间哪怕学生只记住一两句话,都有可能对自己的一辈子有帮助。”朱东杰说。
此次SUM教授论坛期间,“校友餐桌”更特邀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名中学生与科大在校学生共同对话优秀校友,将科大优秀校友、国际化办学的形象展示给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此次活动开启了“校友餐桌”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以此为起点,“校友餐桌”会将更多的优秀校友邀请回母校、带到同学们身边,为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的沟通、交流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校友总会、校团委、校学生会、校友工作志愿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