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日—2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丝路考古队与伊朗内沙布尔大学对内沙布尔平原中部的Borj遗址进行了全覆盖式调查。这是“伊朗东部史前文化与社会——拉扎维呼罗珊省Borj遗址联合发掘与研究”项目的第一期工作。
伊朗处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西接两河流域,东临中亚,北通欧亚草原,南面南亚次大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欧亚大陆东西方交通的必经之处。内沙布尔盆地是丝绸之路中段要冲,呼罗珊大道中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毗邻中亚的阿姆河、锡尔河流域,东南正对印度半岛,由此向东通往赫拉特、撒马尔罕,向西通往巴格达。大量的文献记录和遗存显示,这里是周边各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内沙布尔更是这段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枢纽。伊朗的史前考古研究集中在以扎格罗斯山脉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和里海沿岸的北方地区,而广阔的伊朗东部尤其是以呼罗珊为中心的东北部几乎没有可供参考的研究。基于这样的学术背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伊朗内沙布尔大学联合开展了“伊朗东部史前文化与社会——拉扎维呼罗珊省Borj遗址联合发掘与研究”项目,希望获取伊朗东北部史前和历史时期的实物资料,为理解伊朗东北部史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与社会提供实证,为深入了解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背后的人群、社会和环境积累更多证据。
伊朗东北部的史前文化明显受到外来文化的广泛影响。北部的戈尔甘平原和中亚西南部的土库曼斯坦,已发现的哲通文化、纳马兹加文化,曾对伊朗东北部产生深刻影响。伊朗中部高原的文化也影响及此。东南是哈拉帕文化的分布区,是否受其影响,需开展工作进行验证。
Borj遗址位于伊朗东北部拉扎维呼罗珊省的内沙布尔盆地东部,内沙布尔市区东南20公里,北距彼纳路德山8公里,是该地区面积最大的史前遗址。Borj土丘高约8-10米,东西长420米,南北宽370米,报道面积约13.5万平方米(本次RTK实测面积11.1万平方米),保存相对完好。土丘表面和周围的植被相对单一,骆驼刺丛生,土丘北面是一片果园,东、南、西三面是大片农田,种植藏红花、苜蓿等作物。据Omran Garazhian教授介绍,曾有俄罗斯学者提出,Borj遗址是伊朗高原上面积最大的铜石并用时代遗址。
Borj遗址位置示意图
Borj遗址俯瞰图
联合考古研究项目计划五年内完成,第一期工作的主要目标有两个:(1)确定遗址的确切范围、实际面积、年代跨度;(2)摸清各时期遗存的分布区域、范围。主要内容是钻探和地表全覆盖调查。在土丘外围的东北、西北、西南、东南进行钻探(图),结果显示,土丘外围20米内仍有文化层,厚度为50-80cm。由于土丘外围的田主不允许在农田里钻探,因此没有勘定遗址的确切范围,待明年申请许可后继续钻探。
Borj遗址钻探、布方示意图
在土丘表面全覆盖布方,以10×10M2为一个单位,共布探方1111个。按探方逐一采集所有遗物,现场进行分类、初步分期、统计。将有代表性的陶片、石制品、骨骼等收集装袋,统计完成后将未收的遗物抛撒在原探方内。
采集遗物分类、统计
土丘表面遗物丰富,以不同时期的陶片为主,还有少量石制品、装饰品、骨骼等。根据陶片的陶质、陶色、彩绘(图案)、纹饰等特征,推断该遗址的年代跨度经历了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历史时期和伊斯兰时期。其中,铜石并用时代的陶片数量最多,铜器、铁器时代次之,新石器时代的陶片数量较少。
将统计数据输入系统,绘制陶片分布图。各时期陶片分布图显示,Borj遗址各时期先民的活动范围并非原先认为的分片分布,而是后期先民在前期先民的活动范围内持续活动。
Borj遗址地表各时期陶片分布示意图
调查采集的部分遗物
此外,在田野调查工作结束后,内沙布尔大学举办学术研讨会,交流此次联合考古调查的经验和成果。中方成员分别报告了此次合作的总体概况、方法、初步成果,介绍了RTK测绘方法在考古调查、发掘过程中的应用以及中国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开展的长期、持续的多学科综合考古研究工作。伊朗国家考古研究中心负责人Shirazi博士对Borj遗址全覆盖调查的理念和方法给予高度认可,并希望借鉴贾湖遗址的研究范式,对Borj遗址开展系统、综合研究。会后双方负责人在遗址现场确定了第二期工作的发掘区域。
研讨会现场确定发掘区域
第一期工作取得如下收获:(1)确定了Borj遗址的确切范围和实际面积;(2)根据地面遗物的时代特征,确定了遗址的年代跨度;(3)大致摸清了各时期遗存的分布范围、变迁过程,为选择布方地点提供基础;(4)推广了探铲钻探和RTK测绘方法。
(中国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伊朗考古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