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物理学家与物理学史”秋季研讨会在中国科大成功举办
11月15—16日,“物理学家与物理学史”秋季研讨会在中国科大东校区国际报告厅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大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和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联合举办,以“物理学巨擘及其鸿篇巨著”为主题,面向高端科普工作者、科学传播者、教育工作者,邀请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分析和解读爱因斯坦(A.Einstein)、朝永振一郎(S.Tomonaga)等物理学巨擘的学术思想与经典著作,以及中国物理学家的重要贡献与学术谱系,探讨影响科学家学术生涯的内外部动因。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西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的40多位学者和中国科大部分师生参与了讨论。开幕式由中国科大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石云里主持。
中国科大校长特别助理朱灿平出席会议,并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科大十分重视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与交叉发展,此次研讨会就是这一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我校物理学科处于全国前列,自建校以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我校也率先在高校开展物理学史研究,物理学史专业获批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博士学位点;我校钱临照院士对《墨经》里物理学知识的研究是中国古代物理学史研究的优秀成果。朱灿平特别感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对此次研讨会的大力支持,希望此次会议能够进一步加强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之间的沟通交流。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执行副主任邢志忠在致辞中表示,“物理学家与物理学史”研讨会是经李政道先生认可,并经高能物理研究所批准创设的高端学术会议。他代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对此次研讨会表示高度重视和赞扬,对本次会议在形式上的创新给予充分肯定,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创新,吸引更多的高校和学者参与跨学科对话。
15日上午的学术报告由中国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丁兆君主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研究员作题为《爱因斯坦1905〈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一文原文逐句解读》的报告。他以爱因斯坦1905年的“奇迹年”论文为核心,深度剖析了物理学史的重要事件,探讨科学传播与学术研究的交汇点。中国科大施郁教授作题为《通往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路》的报告,深入解读了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跨学科意义,指出该奖项体现了物理学与智能科学交汇的创新力量。
15日下午的学术报告由中国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执行系主任钮卫星主持。浙江大学姬扬教授作题为《朝永振一郎的物理贡献和〈自旋的故事〉》的报告。他讲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朝永振一郎的物理学贡献,也强调了人生经历与科学家成就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山西大学厚宇德教授作题为《彭堃墀院士的科学家与教育家精神:围绕山西大学光电所发展历程的初步论述》的报告。他结合口述访谈历程,为大家展现了彭院士自力更生、身体力行的科学家形象和言传身教、严谨低调的教育家形象,对解决当下卡脖子的问题亦有启发。
16日上午的学术报告由中国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王安轶主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方在庆研究员作题为《物理知识的进化,还是物理知识的冒险——从〈物理学的进化〉的德译本谈起》的报告。他深入剖析了物理学发展中的关键事件,重点阐释了爱因斯坦与英菲尔德(L.Infeld)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一书的历史意义与思想价值。中国科大丁兆君副教授作题为《从传统到传承——学术谱系视角的中国粒子物理学家群体考察》的报告。他深入剖析了学术传承、学术谱系和学术传统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系统论述了中国粒子物理学家的学术谱系与学术传统。
本次研讨会设有“与谈人”发言和自由讨论环节,“与谈人”龚明教授、刘兵教授与现场多位学者在每场报告结束后均与报告人在研究内容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开展热烈讨论,现场旁听的科学技术史专业研究生也积极提问,使知识在交流中传播,思想在碰撞中迸发。
研讨会最后,石云里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首先对参会嘉宾致以诚挚的谢意,特别对选择中国科大作为“物理学家与物理学史”研讨会在京外的第一个试点举办地表示感谢。石云里指出,本次研讨会兼具科学深度与人文情怀,充分展现了中国科大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旨在促进科学家与人文学者进行学术领域深度交流的初衷。他期望此次研讨会能成为科技与人文持续沟通的桥梁,并借此契机,推动科学家与科学史学者开展更广泛的跨学科对话。
(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