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肩负职责使命,带着殷殷重托,21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齐聚首都,共商国家大计。值此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光明网推出“一级教授谈两会”系列稿件,特约请两院院士、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等权威专家析看点、话期待,倾听思想理论界的时代声音!
发挥高校主力军作用,为基础研究注入强劲效能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此后,“基础研究”相关内容被频频提及,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和关注的重点。
加强基础研究为什么很重要
从历史上看,基础研究在历次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中都发挥了先导作用,基础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引发了科学革命,推动了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进而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发展的历史和格局。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国际科技竞争中争取战略主动,基础研究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源动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强基础研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是所有技术问题的基石,也是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实现“从0到1”的突破,是从基础研究迈向科技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表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出现了一片新的气象,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基础研究经费为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9.3%。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价值导向还不够鲜明,研究布局相对比较分散,对重大科学问题聚焦不够,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亟待提升,引领性重大成果还比较少,基础研究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实现更多“从0到1”,必须深刻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短板,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
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应当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成为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的主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也必须要遵循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基础研究人才长周期培养机制,为他们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和保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聚焦国家急需领域,相继成立未来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碳中和研究院等,推动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碳中和等方向人才培养创新,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谋划推进科教融合,大力培养高层次紧缺人才。为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学校探索实施长周期柔性考核机制,以“阶段考核”代替“年度考核”,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职考评”,出台系列支持举措积极鼓励青年人才“揭榜挂帅”,挑战前沿科学领域、冲击顶尖科学问题。
加强基础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使命担当。高校在建设和发展中要始终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工程、重大任务,培养尖端科技人才,再通过输出尖端科技人才来充实国家科研和行业力量,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更好服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和科技强国建设。
释放创新动能,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本届两会期间,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许多代表委员重点关注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起主导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核心动能在科技创新。我们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我们应当逐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强化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动对接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自立自强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取得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提供源泉动力。(光明网记者刘梦甜采访整理)
2024-03-11 11:38
文章来源:https://theory.gmw.cn/2024-03/11/content_37197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