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要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最热的词是啥?无疑是新质生产力。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今年政府工作任务的重要位置,提出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今年“两会”期间,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结合自身领域,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箴言献良策。
“新三样”走红
“毫无疑问,中国在高科技方面领先世界”“中国在绿色能源和锂电池发展方面不断创新突破”,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前往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在课堂上,师生们正在讨论中国“两会”和高科技发展的相关议题。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新三样”持续走红,成为中国制造向高端化跃迁的一个缩影。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业态,“新三样”自然成为全国“两会”关注的热点。
“在全球低碳转型与新能源革命浪潮中,中国快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告诉记者,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展望2030年,新能源汽车会形成一个爆发期。”欧阳明高认为,“203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1亿辆左右,市占率突破70%;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有望达到50亿千瓦时,预计中国占到60%以上,即30亿千瓦时左右;从技术角度来看,2030年左右全固态电池技术有望产业化,效率超过30%的钙钛矿与晶硅叠层光伏电池有望推广应用,绿色氢能全链条技术有望突破,车网互动与智慧能源系统技术会大规模推广。新能源车的发展就像一个火车头,全方位带动了能源、化工、交通、装备、建筑、信息产业等的发展。”
瞄准未来产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一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实现技术变革、要素创新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发展未来产业、塑造新质生产力铺就了厚实基础。”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认为,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之一,未来产业决定产业未来。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发展未来产业是中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全球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认为,“未来产业虽处于产业萌芽阶段,但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引领作用。布局未来产业刻不容缓。”
但发展未来产业不是“空中阁楼”,不能“无中生有”,需要坚定的探索,更要有坚实的家底,包括重大科技特别是颠覆性的技术突破、齐全的产业门类和制造能力、开放的应用场景,以及实现技术突破的科技人才。
“中国在多个领域已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和较强竞争实力。如在先进通信、智能网联汽车、光伏等赛道,中国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市场优势。在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中国也不断缩小与领先者的差距。”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张桥认为,这些领域的潜力和竞争力,源于中国的突出优势,包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技术策源优势、超大规模市场应用的成果转化优势以及最完备工业体系的产业配套优势,体现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重要地位。
“多链”融合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
“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亟须培养兼具应用能力和创新潜力的高质量科技人才,使他们能够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建议要着力培养高质量科技人才,有效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我国在应用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郑永飞举例说,“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发展脱节,学生前赴后继发表论文、申报专利,但转化和应用效率低下。缺少对学生操作动手技能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等。”
“要转变在黑板上‘修机器’‘盖房子’等‘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改革‘修完学分再实习’的培养模式,打造包括教学空间、科研设施、技术经验、应用场景在内的‘真实世界’,边实践、边培养、边应用,提高人才培养与科技实践、产业应用的耦合度。”郑永飞建议,打造创新赋能人才培养、人才激活创新效能,产业引导人才培养、人才推动产业飞跃,创新契合产业需要、产业应用创新成果的正向“人才-创新-产业”闭环生态圈。
郑永飞还建议,通过应用型科技人才有机衔接科技研发和转化应用,打通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应用的关键一环,推动“从0到1”的科技创新、“从1到10”的技术研发、“从10到100”的产品研发,最终实现“从100到10000”的产业发展,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真正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支撑效应。
“相比科技发达国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精尖青年科技人才仍偏少。”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吴为山告诉记者。民盟中央在提交的《关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提案》中,针对调研发现的“依然存在诸多影响青年科技人才培育的因素:青年科技人才政策的整体性不足;青年科技人才起步期系统性支持不够;青年科技人才科研时间仍难以保障,符合青年科技人才特点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
“强化青年科技人才规划政策的整体设计;完善符合青年科技人才特点的资助体系,设立‘颠覆性技术创新’青年人才项目,由资助项目转变为资助个人,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自主选题探索研究;探索建立科研人员自主合理使用经费承诺制,采取经费使用‘负面清单’的管理机制,禁止项目‘打招呼’;实施‘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相结合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以‘过程考核’代替‘结果考核’……”
一条条建议,如“春风细雨”,滋润着人才茁壮成长,护航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
作者:高志民
编辑:马嘉悦
2024-03-14
文章来源:https://www.rmzxb.com.cn/c/2024-03-14/3509757.shtml